三楼轰文:
【文风帖01:秋夜】
这篇作品的文字很“西化”。当然这西化的代表之处不在于人名,而在于对一些事物描述的角度,还有一些比喻的用法。比如说关于黑面包和奶酪的,比如说关于葡萄酒和贵族的;布鲁斯王国和暗斯布鲁克人的土地,这两个地方是出自作者自己架构的世界观,还是出自哪篇西幻小说呢?反正我是第一次听说。皮甲、铠甲和以银币为军功奖赏的骑兵团,倒是欧洲暗世纪之后几百年的军队标配吧,而且这甲与铠,还必须是士兵自备,这种制度我不太确定是源于希腊还是源于罗马了。但如果“费特里希大帝”是暗示“腓特烈”的话,这又不属于古代史了。毕竟不论是希腊还是罗马,我们提起的时候都会在前面加一个“古”字,称为“古希腊”或“古罗马”。我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了解不多,因为我很搞清楚它们那令人头痛的人名和地名,以及一些城邦和家族的名字。我仅有的一点点了解,是在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时候得到的。顺便说一句我很喜欢“闪族人”这个称呼。“黑麦草一样柔弱的”女孩,和“小羊羔一样的”女孩,这些都是典型的西方比喻。汉文化中是没有这种说法的。“狄丽亚”我记得是一款绿茶吧,作者在这里给标签成了一款名贵的葡萄酒。再看文中关于约翰和女人的那段描写,也是正统的欧洲观念。……这些都充分表明了作者极浓厚的西方历史和风土人情底蕴。整体来看,这篇文字的使用方式,还是偏汉语式,从外语到汉语转换过程中的“翻译腔”并不特别明显。“这次家里可以添一头牛,再添几只奶羊”,这就是典型的汉语表述方式嘛。所以我判定作者阅读传统翻译式名著并不多,想想我国上世纪初期翻译过来的世界名著的句式和语法,就能理解为什么“翻译腔”可以作为一门特殊的语言存在了。而在我写下名字的时候,忽然发觉,这篇文的作者没受过多少翻译腔的荼毒,字的行间里流露出来的还是中华文化习惯。而且这个作者必须熟悉欧洲史,欧洲习惯和欧洲生活,而且还保留和持有足够的汉语言能力。
【文风帖02:秋实】
这篇文的作者于文字方面是娴熟的。而场景的设置是在为故事的情节服务。这些都代表了作者较高的创作能力和文字功底。“马头明王咒”通常不大受一般学佛者的关注,但在藏传佛教中,它还算是比较重要的经文吧。
【文风帖03:秋歌】
这篇文的写法很“魂兮”。但正因为太魂兮了,我反而不敢扣她了。
【文风帖04:秋月】
“大明寺”在扬州,观音山位于大明寺的东侧,是大明寺重要景点之一。能想到写这个的,肯定是扬州附近人。如果不是梯小云是轰手,我都准备扣她了。但从这个地名还是可以排除一部分人的。
【文风帖05:秋霜】
这是一篇叙述式的小说,文字很生活化,情节也很生活化,叙述也很生活化。这篇是比较难轰的。不过看到健身器材这一细节,我毫不犹豫地就把它扣给某位昨天在群里显摆自己能一边练倒立还能一边打字聊天的某人吧。
【文风帖06:秋叶】
我记得前几天琳琅发过一篇帖,里面有讲到她的一个比她年龄大点的闺蜜,在孩子生下来之后第一时间向她报喜的情节。我怀疑她是不是忽然又想起了这件事。所以只能把这篇扣给她了。
发现我两轮都轰了魂兮和妹夫的妹夫。我肯定轰丢了一个人!我把谁轰丢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