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米未集团的马东东说起。随着后面几季的播出,《奇葩说》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看起来都有某些程度的翻车。特别是最近某脱口秀演员的你懂的事件,多少要连坐一下李诞的。李诞都被连坐了,马东还能是什么好人吗?
那么,果真如此吗?
马东东究竟是精明的商人,还是优秀的节目制作人。不妨让我们回头去看看他给我们带来的节目。
对于娱乐圈那些事,我是延迟反应的。《少爷和我》血洗B站以后,我才知道了喜剧大赛。但是真正刷完这个节目还是半年以后。
以我不成熟的鉴赏能力看,“喜剧大赛”是有很多优秀作品。它们甚至超脱了“喜剧”的范畴,可以当做“正剧”来看。在30分钟的时间内,讲清楚了一个故事,写出了人物弧光,其内涵与思想更是引人深思。
这样的内容创作,无疑是能填充夜生活的。谁说夜生活就是灯红酒绿呢,在空调间里打开PAD刷剧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写到此处,不由得回头反问一句,那些对于马东东的指责,当真正确吗。我们拿烂尾去批判马东时,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马东,我们看到是什么样的节目。
《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婚姻保卫战》?
不可否认,马东在做这些节目时赚了私利。但是,遥控器永远在你自己手里。不喜欢可以不看,他是给你增加了两个选项,而不是把你原来的选项全部剥夺了,只准你看这两个选项。
这两个节目,都填充了当时文艺形式的空白。对我来说,很有观赏价值。我认为,马东东真的给了一些人机会。我不知道那些优秀的演员以后会有怎样的发展,这个节目真的帮助我看到了他们的业务能力。
哦,原来真的有唱跳俱佳的鲜肉啊。
这好像是句空话,一个不需要验证的命题。怎么可能没有好演员呢,可是在这个流量等于声量的年代,一切命题的论证都变得诡异。我们太容易被所谓“主流”的声音引导。
网络的评论一定是真的吗?如果评论可以用机器刷出来,你看到的“主流”意见,当真主流吗?
如此,就要求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论证系统。一切“理论”必须是被实证的,可以被重复实验的。
无论是述之权威还是述之大众。没有经过实证检验的观念就只是猜想,不因所谓的直觉可行变成真理。
释题部分写了800字,我是要写“韩信和我”宇宙的人。致敬一下少爷跟我。这个宇宙有点大,我要把整个结构编好了才动笔。
大概会从
电视剧、游戏、综艺节目、书等不同方面来开始。经过不同的媒体,用不同的角度来写。
为什么不去史记汉书展开。
因为故事叫
韩信和“我”啊,写的就是我眼中的韩信。自然是我从不同平台了解韩信的过程。
故事,大概会从一场直播写起。一个打游戏的主播,接到了带观众们一起看《楚汉骄雄》的任务,然后对这段历史进行点评。
嗯,real stor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3-8-1 9:51:0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