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不记得自己有没有亲手抚摸过树的年轮,但我想,无论是深的浅的,还是凹凸不平粗粝糙乱的年轮,经过风雨的洗礼和阳光的照拂,最后一定都是光鲜润滑的,就像紫砂壶包了浆一样,有着由内及外的光泽。
人的年轮亦是如此,就像茶叶,汲取了天地日月之精华,成褶皱,甚至干枯、焦化,你以为这就是它的终期吗?当然不是,只要有水的浸润,它就会慢慢舒展开来,直至跃然于枝头,变成它最初的,绿叶青葱的样子。
二、
五月的雨,连绵不绝,潮湿的气候把人深埋心底的干枯的记忆都溻湿了。这些天,身边的朋友都在忆往昔,感慨万千,我也受其影响,翻出十多年前的江湖旧文,引来朋友更多文字的回应,感叹时光一去不返,一路走来,身边所剩竟寥寥无几。
其实,人生原本就是一场又一场的聚会,只要散场的时候,还能说一句“珍重”,偶尔回首,还能心存温暖和感激,这就够了。
不负光阴,恣意生长。就像一棵树,梨花落罢仍有雪花挂满枝头,回望来路,曾有芬芳满地,此刻,亦有雪落无声。
三、
小时候看书,是没有条件挑剔的,无论是从图书馆借阅的,还是书市买来的非正版的书籍,捧在手里都是欢喜的。那时看的多是故事,沉浸其中,就像陷入一部剧情精彩的电视剧,心情会随着人物的生死际遇跌宕起伏,合上书,又会奔向另一个故事。而课本则是因为有一颗好学的心,上面横七竖八记录着各种释义、引申含义。记忆最深的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平平常常一句话,却能标注出四五层含义,那时便想,先生的思想是多么深邃、活的多么通透,我什么时候也能变得更敏思、更丰富一些呢?
丰富的思想和内涵,是由自身的经历和胸襟决定的。我经历有限,阅历不足,我需要通达思想的捷径——读书、旅行,来打开更广阔的世界。
灵魂和身体,需要有一个在路上。
花费大块时间去旅行,暂时是一件不易做到的事。而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可以适当调节生活的繁琐和疲惫。
与少年时代不同的是,如今,除去对内容、题材有选择,对书本自身的要求,我也更加挑剔起来。
我喜欢新买的书,塑封一定是紧致、严密的,需要用裁纸刀慢慢划开,簇新的书,翻开有一股纸墨特有的清香,就像一簇萌发生机的植物。书的纸张有一定厚度,颜色白里泛着难以察觉的微黄,加之其上规整的铅印字体,书本的质感就出来了。
少时喜欢在书本上做标注、甚至用各种不同颜色字体的习惯已不再有,现在喜欢书本上一尘不染,没有折痕。喜欢的字句,可以摘抄在本子上,能引起共鸣的,有一点半点能走进心里就够了。更多的,还是让它们干干净净、原原本本地回到书本里,回到它们所在的历史中,风声雨声,亦能呼之欲出。
打开书本,看到的是别人的故事,合上书本,感悟的是自己的历程。
2005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