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去外面走走看看了,周末不经意被喊出门,看到枝头的石榴树上挂着红通通、圆滚滚的小石榴,这才惊觉,时间原来过的这么快。从初春到小暑,半年过去了,却没在心里荡起一点涟漪,时间就这样在自己未察觉的时候,偷偷溜走了。
这样的感觉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了,上一次让我产生这种错觉的,还是疫情那三年。那三年里,因为疫情的关系,出行很受限制。去其他市要携带核酸检测报告,要确保健康码、行程码是绿色的。即使这样,心中仍有些惴惴不安,生怕目的地有小阳人,自己成了密切接触者或是次密,导致像新闻中出现的那样,阴差阳错被困在异地的情况。即使安然无恙地返程,又免不了去医院做核酸检测,用棉签戳喉咙尚可忍受,若是不幸遇着戳鼻孔的,那可真是生不如死。好在我的运气一向说得过去,疫情三年没有让我遇着一例戳鼻孔的。
正因为出去一趟规矩太多,又容易遭遇突发情况,自己掂量再三,还真是秉承着当时社会上所提倡的,无事不出门,有事少出门。整整三年,节假日我几乎没出过门,就算出门,也是挑人流量少的地方,比如大山或者湿地公园这类空旷的地方,好处是这些地方真的没什么人,不用担心交叉感染的问题,而且出去看看风景总比关在家里好。缺点就是,这些地方可供游玩的景点实在乏善可陈,而且又多是我曾经去过的地方,少了新鲜感和可玩性。现在想起来,其实是有些后悔的,疫情时受到冲击最大的两个行业,是旅游业和餐饮业。前两年流行一种说法,能撑过三年疫情没关门的小饭馆,一定很好吃。确实,疫情那里面倒闭的餐馆太多了,我爱吃的那几家饭店,有一半没撑过疫情。还有个认识的人,疫情前准备在大学城开零食店,门面租好了,货也进了,结果疫情来了,大学封校了,一夜之间血本无归,只能火速抛售货品,能挽回一点损失也是好的。旅游业也是一样,一年四季都是淡季,景区大多数人烟稀薄,就连著名景区,比如北京故宫、天安门,游客量也不是很多。疫情结束后,全国各地都出现报复性旅游,每个著名景点都黑压压挤满了人,甚至在地铁口就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面对这种情况,我实在没兴趣去那些自己想去很久的景点游玩,跟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亦步亦趋,想想就觉得这不是在放松身心,而是自我折磨。所以,因为在疫情怕麻烦,没有出去好好游览一番,反而成了我心里的一种遗憾。现在想想,大约是疫情时期的生活太过一尘不变,没有生出什么波澜,所以等到疫情戛然而止的时候,才会惊讶地发现,原来三年,一千多天,就这样从生命的河流里消失了。直到现在,我想起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检测这些“疫情三件套”,甚至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觉。疫情的三年时间仿佛是被偷走的三年,它们似乎是凭空出现,占据了我们的生活,又如春梦去无痕。
好在,疫情终于结束在那个冬天,结束后,没有出现太多迎接自由的欢呼,而是和那个冬天一样死寂。已经逐渐习惯生离死别的我,仍是在那个冬天直面了人的渺小,生命的脆弱与短暂。有人质疑,有人声讨,但这些声音总会随着时间慢慢消散。疫情终归是结束了,我们恢复正常的社交后,才发现很多事情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已经有了变化,需要慢慢去适应。而大多数人最不缺的,反而是时间。
[此贴子已经被弦音于2024/7/10 9:24:1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