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早些年读古诗词,大多时候是有感于诗词本身的遣词酌句之神韵。打开一首诗词,看到的,是诗人为我们勾勒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后人仿佛可以穿过岁月的积尘,目睹昔日之情境,或旖旎绚烂,或衰败颓圮。
而现在读古诗词,会结合当时的历史兴衰和个人的荣辱得失,去感受诗歌里流淌的诗人真挚的情感以及生生不息的强大的自然力量和撼动心灵的感动。
一直以为,古典诗歌所描写的情境、情致,以及赋予我们的最为可贵的财富和价值,是穷尽现代文字包括现代诗歌、散文等在内的文字所不具有的特质。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诗人也都有边庭的经历,在他们的诗歌里,我们能看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也能看到“更吹笙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怀乡之愁和思念亲人的忧伤,更有对战争的理性的批判:“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无论怎样,诗人满篇精彩、字字珠玑,诗里传递出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并且用“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实,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流离失所、看苦不堪言的悲惨命运。
边塞诗人,写得最好、最有名的,首推王昌龄、高适、岑参三人。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王昌龄的《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意象丰满,气势磅礴,感情挥放得淋漓尽致,它最适合一边吟咏,一边感慨、感动。整首诗里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人文情怀,也因此重墨浓彩地铺陈开来,读来令人有一种“肝胆相照”的义气。
与谁肝胆相照?自然是“龙城飞将”。
“龙城飞将”是谁?在那个时代,他可能是大将军卫青,也可能是飞将军李广,还有可能是天才军事家霍去病。他们是那些为了捍卫领土和尊严,为古代文明和进步作出贡献的英雄,是那个历史星空下闪耀的群星。
好的诗歌,带着丰富的感情色彩,是可以穿越时空,不分古今的。那份英雄主义的力量由内催生、升华成一股义气。你读着这首诗的时候,仿佛就在与“龙城飞将”对视。是不是自然而然地,你也会由衷地升发出一股英雄主义和感动自己的情怀?
一篇流芳千古的诗歌里,有着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之规律、人类生老病死之常态,由此而萌发的对天地万物生灵之敬畏、敬重,那汩汩流淌的生命之源泉,是一种不老不死的精神。当千百年后的人们读到它的时候,不仅能够感受到当时激发诗人内心的强大的力量和感动,还可以因为这份感动,生出自身更多的感动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