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年是和春晚息息相关的。
虽说近几年,春晚逐渐沦为近乎背景音的尴尬境地,可它恰如年夜饭的饭桌上必有的鱼一样,可以不看,但电视上必须要播着它。如若换一个流行的说法,春晚,就是除夕之夜的气氛组。那大红大绿的舞台布景,那锣鼓喧天的热闹音乐,真真无处不透露着喜庆的氛围。一家人围坐一起打麻将,间隙看上两眼,说不定就沾染了点鸿运,来个开门红。
近几年,春晚多了个抢红包环节,那应是春晚收视率最高的时段。从前,昏昏欲睡时,会和家人说:容我先睡一会,等赵本山(或其他喜爱的表演者)出来时再叫我。可现如今,改成了:抢红包的时候务必叫我!说来好笑,这便像是新生了一个年俗一样。但对于这样的新变化,众人皆乐见其成。
如若问我,这些年里,春晚的经典节目有哪些,细想之下,涌上心头的皆是一些老节目,它们出现于几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大抵属于年轻时的回忆了。而若问我,近些年的春晚,可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节目,竟是一脸茫然,全无记忆。
其实,这样想的从来便不止我一人,落笔前,甚至特意问了几位朋友和同事,令他们印象最深的春晚节目是什么,果然,答案基本大同小异:《千手观音》,赵本山的小品,赵丽蓉老师,陈佩斯和朱时茂,开心麻花的马丽和沈腾,而这些皆是多年前的老节目。至于近几年,节目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可也只是眼花缭乱罢了,甚少有什么会留存于记忆深处。一场晚会热热闹闹,然后归于沉寂,即便收视率尚可,可毕竟不比从前。
既然要说春晚,那不如从头说起。
第一届春晚是在1984年的除夕,彼时尚无晚会主持人的概念,几位相声演员,只用了几句词,便权当是串场。那时有观众点播这一环节,算起来点播最多的,便是李谷一演唱的《乡恋》。最后央视的领导当场拍了板,观众这才得以在春晚上听到了这首歌。
那一年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条》,即便放到如今再看,依旧会让人笑得前俯后仰。由此可见,所谓笑料,并非是新老的问题,好的喜剧表演自然常看常新。于我而言,陈朱二人最经典的小品,当属90年春晚的《主角和配角》,无论剧本还是表演,皆是二人的巅峰之作,也当之无愧是春晚小品的经典之一。
首届春晚上,还有一首歌,火爆之极,那便是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即便现在,依然能时常听到这首歌,大抵词曲皆深入人心,所以当前奏响起,总能发展为大合唱。
当然,若要列出传唱最广的曲目,那非春晚必备压轴曲《难忘今宵》莫属。实则,彼时有多人曾质疑,这首歌作为压轴曲,不够昂扬,可事实证明,这般柔美舒缓的歌曲,却正贴合了谢幕时的不舍之情。
说起来,在那时,许多节目都曾受到各种质疑和负面评价,不过节目组顶住了压力,观众这才能看到了精彩纷呈的首届春晚,由此奠定了春晚成为新年俗的地位。
令人诧异的是,第二年,也就是85年的春晚,却口碑急剧下滑,差点成为春晚的滑铁卢。
那年春晚的举办地,位于首都工人体育馆。考虑到那时的音响灯光设备水平,如此大型的晚会确实不适宜在大型场馆里举办。诚然,现场观众确实增加许多,可受到技术与场地的限制,看台后方的观众们,只能看到舞台**的一个个小点。况且,那时又没有现场大屏幕,根本看不清任何表演,相比之下,坐在家里,看电视直播不更好。
还有一点,归咎于那时的制暖设备。现场观众虽然可以多穿一些,可演员们必须穿着轻薄的演出服,寒风凛冽,瑟瑟发抖之下,表演自然便大打折扣。为此,那年的导演向观众真诚道歉,总算挽回了口碑。
其实,若想认真谈一谈春晚,大抵讲个三天三夜,也是讲不完的。简而言之,春晚,作为除夕之夜的必备品,早已刻入了几代人的DNA里,下至幼童,上至耄耋老者,即便做不到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也能从记忆里搜索出一些,讲出个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