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吧第511届风云『少年包青天』第三轮两心相悦贴杀阮文浩MR(B杀)(真身:列文虎克)
哲思下的隐痛
(一)
读罢《北平的印象和感想》,竟能从沈的字中找出一丝鲁迅的味道。尤其使我惊讶的是这句:“吃得胖胖的特种人物,包含伟人和羊肉馆掌柜,神气之间即有相通处。俨然已多少代都生活在一种无信心,无目的,无理想情形中,脸上各部器官能因不曾好好应用,都显出一种疲倦或退化神情。”这里写的是几十年前的北平,又何尝不是当今的城市生活的缩影?社会是一台巨大的机器,吞吐着人们的理想信念。问题表征在个体身上,问题的根源却并不在此。
作者身上有一种沉静谦和的气质,故而他的语言并不如鲁迅那般直白、犀利。教书的经历,加上写作者的身份,使他的文字中充满一种对年轻人、对未来的隐忧。这并非杞人忧天,而是超前预判。爱之深,必为之谋深远。祖国是庇护我们的母亲,亦如需要被捍卫呵护的孩童。年轻人是尚未成熟的势力,又会是明日驱散黑暗的朝阳。我们应勇于担当,以萤火之力照亮理想信念。
对于“麻木”一词,作者有着个性化的描述,略带些黑色幽默。“回过头看看时,正有两个衣冠整齐的绅士下车等检查,样子谦和而恭顺。我知道这两位近十年中一定不曾离开北京,因为困辱了十年,已成习惯,容易适应。粗暴傲慢的安检被沈戏称为“按摩”,充满讽刺。这让我想起那些无端被冒犯但丝毫不觉有问题的人,那些人甚至认为争取的行为的行为是一种出格与放肆。这种聪明的妥协,或许会使他从明哲保身中受益,但可以想象,他们在困窘的现实面前,很容易将理想典当,且再难赎回。
北平如围城,光鲜中充斥着妥协,现实亦如此。若有一天,是妥协统治了世界,奉承和逢迎大行其道,那么世界还会变好吗?亦或我们都将沉溺于假象。
(二)
一个人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度过这一生?
读至三分之二,对作者的刻板印象慢慢丰盈起来。此前以为他是落笔唯美的抒情者,《水云》初读便使人一眼万年。而随着阅读的深入,发现潜藏于诗化语言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心系国家的批判者。
有人将沈与鲁迅对照,在沈自己的文章中,也常提及鲁迅。沈在这本充满哲思的随笔集里,常用到“年轻一代”此类的词语,饱含对祖国与个人未来与现状的担忧。作为悲观的乐观主义者,对现实痛心的同时,又对未来寄予期望,体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这本哲思录中,沈对中国人的“病”进行了反思批判,他留恋古代文化,却不被传统儒家哲学捆绑,主张追求权利,争取权利,继而对义务产生热情,以及履行义务的责任感。他没有对国人进行道德绑架,而是对秩序的制定者发出质疑,质疑只谈义务不谈权利的合理性。
他不像外媒般空谈“人权”“自由”,也不像龙应台般在文中 央杂私货,用部分代替整体,用行为概括人性。可以说,沈的批判是善良、诚实的,对劳动人民抱以同情,而不是犀利的挑剔,更不是以偏概全的抹黑。
此外,沈反对画饼打鸡血,也反对躺平,感性与理性并行不悖。在《谈保守》中,他批判保守和守旧;在《驴子故事》中,他讽刺那些被浮华蒙上双眼的人,如果说鲁迅是旗手,是斗士,沈更像一位坚定仁慈的兄长,语重心长地叮咛年轻一代,要用韧性对抗世界。读他的文,如在竹林中散步,清风徐来,叶落参差,风清月朗。
倘若你在尘世中漂泊了太久,太累,不妨读读他的文字,让心灵栖息,继而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