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檀/(共搜集有1帖,此为第1帖)
(作者:;提交人:意檀;提交时间:2024/4/2 19:04:00)
趣人宣科
宣科无疑是个争议人物。
最早听到宣科大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他刚出狱不久,在电台、电视台接受各种访问。他身上丝毫没有二十余年身陷囹圄的谨慎与唯诺,是个思维敏捷、口无遮拦、充满阳光、善用媒体造势的聪明人。
宣科无疑也是颇具商业头脑的弄潮儿,从最初因爱好音乐做案头研究到最终“研而优则演”的下海演出,他是成功地把自身能力转化为生产力变现那拨人中的翘楚。“纳西古乐”在他的努力下推介成功,成为丽江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同时也在某一时期让他成为丽江首富。
所谓“纳西古乐”,包括了纳西族民间用于丧事或是祭祖活动的白沙细乐、中原道教与纳西族民间音乐相溶合的洞经音乐和奇迹般地保存了唐、宋、元时期词、曲牌音乐的皇经音乐三部分。
“唐宋遗音”和“古稀老人”是他招徕游客的两大法宝,所以纳西古乐会的演出队伍很少招募年轻人。他用挖掘传统音乐的外衣把演技平平的演出包装成了盛世遗音,让对音乐一知半解的游客为古老的音乐、久已失传的乐器和长衫马褂而陶醉。演出中,戏台横梁上不时用追光照亮的已去世白胡子老艺人的照片,更是让观者横生“濒危感”,这就是宣科“纳西古乐”的八卦风光卖点。
然而,旅途的夜晚,终归是要融入些什么。走进宣科的大研纳西古乐会,去听那些胡子白白的老先生用一千多年前的古音吟唱“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内心不是不感动的。
整场演出中规中矩,上半场是类似为少儿准备的带介绍的音乐普及节目,下半场则是宣科包场时间。宣科穿着他标志性的蓝色条纹T恤和牛仔裤,脖系红丝带,像个神情活跃的小伙子。他照例先在齐奏中操一把二胡暖场,然后开始游客们盼望已久的亦庄亦谐的脱口秀。这时,剧场的气氛开始变得热烈而欢快。毫无疑问,宣科才是这台晚会得以岁岁年年延续下去的灵魂主宰。
他站在台上驳斥学界对他“纳西古乐”实乃汉族音乐的讨伐,慢悠悠地说:“京剧是原产在北京吗?徽班进京后,融合汉调、昆曲、秦腔,发展形成了京剧,没有徽班进京哪来的京剧?但你不能说京剧就是徽班戏吧?同样,唐宋中原词牌曲牌,在丽江地区融合了纳西元素,才形成了白沙细乐等纳西古乐。文化、文化,重在一个'化'字。我是有文化的人,他们没文化!”在观众的哄堂大笑中,感觉轻松又开怀,这个妙语连珠的狡黠老人非常可爱。
受宣科个人魅力感召,演出结束后,很多游客爱屋及乌地买了宣科的纳西古乐CD,并耐心排队请宣科签字。只是,我敢保证,那些CD大多并没有被聆听的机会,只是作为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尘封在记忆里而已。
走在散场后的四方街上不由得想,有能力成为学人、智者的毕竟是少数,实属不易,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努力成为一个趣人。即使你既无智慧又无学养也无趣致,至少还可以活成人畜无害的俗人。
而宣科,是个不可多得的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