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五月吧论坛 (http://wuyue8.net/bbs/index.asp) -- [ 天涯隔壁 ] (http://wuyue8.net/bbs/list.asp?boardid=6) ---- 【新与旧】我为荠菜代言 (http://wuyue8.net/bbs/dispbbs.asp?boardid=6&id=677412) |
-- 作者:荠菜 -- 发布时间:2025/1/2 10:56:47 -- 【新与旧】我为荠菜代言 风云游戏,清枝的一篇杀贴写了“特意买了荠菜味的水饺”,于我心有戚戚焉,我喜欢荠菜肉馅的饺子,不论是吃现包饺子还是速冻饺子。看到两名玩家分析了此贴,但这二位不约而同地将“荠菜”输入成了“芥菜”。而且认为荠菜是江西人乃至华东人吃的,从主贴下的一些回复,可以看出如今的年轻人们对荠菜缺乏认知,甚至可能都没见过荠菜!作为一个荠菜Fans,一个音画长廊的荠菜制服玩家,我深感有必要为荠菜写点什么。 【新的讲述】 荠菜,一名“地菜”,如我的衣服是看照片简单手绘。它齐地而生,可能由此得名。叶片如雪花状发散,每一片叶子都有点像“羊”字形,下层的叶子大,上层的叶子小。一般两层,厚一点也就三层吧。 荠菜分布范围较广,生长和适应能力顽强,有光照有土有一点水就行,它可以长于荒野、滩涂、阡陌、也可以从马路牙子边、石阶缝隙里探出头…… 吃荠菜要吃嫩荠菜,也就是口感最好的春天的荠菜,这时,无论炒还是煮,包饺子还是蒸包子,鲜嫩的荠菜叶片内包含绿色膏汁的清香。这里要说明的是,荠菜的萌发期越往南方越早,越往北方越晚。所以,在不考虑当今网购的情况下,各省能吃到本地生长的春荠的时段是不一样的。到了夏天,依然生长的荠菜叶片的绿色就会逐渐变得更深,叶片也开始变硬,口感就没有那么好了。一株野生的荠菜,长得时间越长,就会越老。 【旧的诗篇】 看我的签名“拨雪挑来叶转青,自删自煮作杯羹。宝阶香砌何曾识,偏向寒门满地生。”这是南宋许应龙的七言诗《荠菜》,许是福州人,1168年出生,1208年,也就是40岁举进士。就这首来看,他是寒门学子。很可能曾经历的书生的清寒之苦。 冬季,诗人去寻荠菜,把地面上的雪拨开,挑选那些被雪覆盖的荠菜,荠菜的叶子已经在雪中变成乌色,但拿进屋子里,又慢慢展现出绿色。诗人自己摘掉那些不能吃的坏叶子,煮一份荠菜羹。为什么要煮呢?因为冬天的荠菜已经很老了,叶子很硬,需要多煮一煮。那些权贵家里带着落花香气的台阶上常年有专人打理,何曾见过生长荠菜,但在无人打理的贫寒人家附近,有空隙的地方,荠菜就会冒出头来。但是只要是不愁温饱的人家,谁会在冬天去挖既老又硬的荠菜呢? 虽然从夏季开始,荠菜会长硬长老,但在那些饥荒年代,它无疑是最好的野菜,也是离人类最近的。 时光前溯,唐朝760年八月,高力士被流放黔中道,也就是贵州,走到贵州要走几个月吧,高力士到贵州时至少也是秋季,他写诗咏荠菜“两京称斤卖,五溪无人采。”我想说高宦官你是真不懂,荠菜要吃新!秋天的老荠菜,不仅五溪人不采,长安、洛阳人,估计也不吃。老高你也是落魄了,才会嚼老叶子。 宋代李清照在写诗和张文潜时,用了高力士这一荠菜的典故,她写的就很准确:“乃能念:长安春荠作斤卖。” 【我的回忆】 我是华中人,两三岁时,有一年随父母坐绿皮火车回老家过春节,父亲家兄弟五个,伯伯叔叔们有的娶了婶婶,有的是女友。在除夕前,一大家走过田埂、河滩采荠菜,准备今年包荠菜饺子。我也被塞了一个小小筐。我对这一集体活动,还有依稀的一点点印象。 上大学去了东北,大一时去一小食堂打饭,开饭时间未到,窗口前站了三个同系不同班的东北女孩,其中一个眉目清秀,眼角腮边还带着那种少女才有的天然粉色。她们在说吃,说道酸菜饺子,那个天然粉黛无妆的女孩,声音清脆地说她妈妈包的荠菜饺子可好吃啦……又说起她妈妈做荠菜的过程……顿时,我觉得隔窗大盆里的溜肉段不香了,地三鲜不鲜了。那一刻,我很想追那个女孩!肯定不是为了她妈妈的厨艺。 【一点展望】 听说,2030年要登月,要建立月球基地并将氢气和氧气合成水,种植一些植物。建议把荠菜种子带上,荠菜生命力顽强,不挑土壤又耐寒,月球,你值得拥有!
|
-- 作者:琉璃梦 -- 发布时间:2025/1/2 11:10:17 -- 写的真好,洋溢春天的感觉,洋洋洒洒,才气在冒光啊,哈哈哈. |
-- 作者:荠菜 -- 发布时间:2025/1/2 16:50:11 -- 以下是引用琉璃梦在2025/1/2 11:10:17的发言: 写的真好,洋溢春天的感觉,洋洋洒洒,才气在冒光啊,哈哈哈. 多谢美言盛赞!像和煦的春风一样温暖。祝你2025年新年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