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刚开始的时候,哨子哨蜜问我,要不要搞些什么噱头,给官评团的成立壮壮声势。我想到,可以模仿《中国好声音》的综艺模式,在群杀搞一个《群杀好笔头》,评委为自己喜欢的帖子“转身”,即开单评贴。群杀在我看来,是给了写手和读者一次互动的机会,其实没有所谓的专业评委,某综艺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有一个瞬间,这首歌,这篇文字,触动了听众读者的某个闪念。大家抛开文字技巧方面,只谈谈感触。
一轮里可读性最强的是《方舟》,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异乡人》和《故事与爱的三段体》,我最近偏喜欢简单质朴的文字,短小精悍的文章,也知道这样的文章写来多不易。
《故事与爱的三段体》,排名不错,初读的时候有些出戏,细想来,应该是有点旧中国军阀混战时期,上海法租界的一点儿味道。战争让成年人因麻木而隐忍,爱情让年轻人因冲动而盲目,在炮火与玫瑰渲染出的一片血红中,人们选择默默地守护,家园、孩子、以及心底的那份纯真。
《异乡人》,排名或许比较惨淡,但从评论中看到,不少人还是认可了作者前半段的故事。在一轮总评里,我夸了这篇文章,很多字。这里直接引用了。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末日大灾难百年之后,人们或许已经淡忘了曾经的繁华,也忘记了灾难带来的伤痛。阿伦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仰视星空,无忧无虑。
潘多拉的盒子里,与魔鬼关在一起的,是希望。最终被关在盒子里的,也是希望。希望有多美好,破灭时就有多痛苦。“砰”的一声,枪响结束了“异乡人”的痛苦,轰隆一声巨响,西格玛关上了“潘多拉盒子”,也将希望永远关了起来,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未尝不是一种仁慈。
文字表现力还有进步的空间,请再仔细雕琢,让那颗子弹刺穿读者心底,就足以成为短篇中的经典。
作者想要讲述的,是关于末日后人类艰难求生的故事。城墙上的弹坑和怪物的侵略,定下了末日、废土的情感基调,战争、失序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在人物方面,出场的不过3人。主角西格玛,一个沉默寡言的大叔,代表着坚韧、隐忍,苦难面前,人类无暇顾影自怜,唯有拼尽全力,才能赢得一线生机。
配角阿伦,天生乐观豁达,即使成长在尸体与炮火中,也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 他代表着新生、也代表着人类对未来仍存有的希望。
飞船上走下来的男人,是探索地外文明的先遣队,代表着勇气、反抗。但故事里的他像是每一个带着空空的行囊归乡的游子,漂泊的消磨了他所有锐气和精神,也再认不出家乡的模样。
“欢迎回家”
…
“这是在哪儿”
…
在情节方面,作者场景氛围渲染的挺好,破败的城墙,黑暗中可爱的火苗,星空下的沙滩,一片荒凉中总有一丝光芒,寂灭之中仍残存着一缕生气。
结尾方面,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西格玛要杀掉飞船上下来的男人。我个人的理解是,因为男人带来的是人类绝无可能幸存的坏消息,哪怕是太阳系以外,也没有可供人类生存的第二家园。所以会有男人的痛哭,比阿伦在任何战场上听过的还要绝望、还要悲伤的哭声,是满怀着希望启程,却不得不面对十死无生的绝望场面时才会有的哭声。摆在西格玛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和男人一起,将这个无比绝望的、难以承受的消息带回去,让全人类一起面对希望破灭后的绝望,二是将这个消息彻底抹杀,让人类带着希望死去。
这其实是《奇葩说》中曾讨论过的一道经典辩题,“如果一个月后就是世界末日,当局应该公布消息还是秘而不宣”。
我内心的持方是秘而不宣,我希望自己、希望人类能够体面的面对死亡,而我也从未奢望人类在面临末日这样的大恐怖时,所有人能保持住体面。我曾闭上眼睛拷问自己,我的意志或许可以支撑我在抗争中牺牲,但一定难以忍受毫无希望的倒数计时等死。
西格玛选择了抹杀消息,包括炸掉飞船。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最为恰当。
说了这篇短文的出彩点,就是立意深刻,发人深省。也说一点不足,纯粹个人看法,其实前半段的铺垫是略显琐碎了,第一次读的时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进主线剧情进的太慢,让文章在爆发力方面有些不足,这也导致了部分读者反映“结局草草收尾”。其实全篇文章最灵魂、最核心的部分,就在最后一段。前面所有的铺垫,都应该围绕着最后一声“砰”的枪响和火光冲天的大爆炸而服务。写手或许可以考虑删掉一些不必要的细节描写,比如西格玛出城时被提着灯的侍卫用刀尖挑起帽檐……阿伦这个人物很鲜活,但西格玛的形象塑造上还可以再立体一点,不然会被当成一个莫得感情的杀手。因为西格玛的角色定位问题,我跟官评群里的某个大大一通激烈的讨论,那个大大就是坚持认为西格玛出门就是抱着杀人目的的,尽管我列举了“持枪可能是为了防身因为有怪物”、“西格玛开口第一句是欢迎回来”、“题目是异乡人”、“希望号是暗线”等等细节,依然说服不了这位大大。可见误会有多深。
另外想交流的就是“刺穿”这个手法。这是我在读最近刚完结的《诡秘之主》时,乌贼大大在第二卷的卷尾总结时提到的,“岁大饥,人相食”,简单,却极具震撼力的表达。用最客观、最平静的文字,描写最悲惨、最绝望的场面,于不经意间将读者的心灵最柔软处狠狠扎上一刀,这手法我自认为把握不住,高山仰止,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