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候老师组织过一次辩论会,题目叫做“文科与理科是否有附属关系”。那次辩论的过程我已经忘了,最终老师让我们回家自己查资料,自己证明观点,并作为下一次作文课的作文交上去,当时还未成年,对这个问题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只是凭着一股子执拗劲,蹩脚的完成了那篇作文。后来经过大学,慢慢接触得多了,思想不再那么狭隘,自己才摸索着有了自己的观点:理科是人类存在的基础,文科是人类存在的意义。读完这篇小说,我觉得我又拓宽了自己的认识,或者说认识更深了一层。
从4亿多年前第一条鱼从海洋爬上陆地,每一个生命都在为了生存而拼搏,直到现在,世界上数以亿万计的野生生命,仍然为了食物而在努力。但是人类呢,制造工具使得人类脱离了动物圈子,《2001太空漫游》中猩猩将骨头扔向天空,继而镜头切换到几十万年之后的宇宙飞船,这伟大的变革,都是由人类内在的精神所推动的。我们的祖先看到大雁坠落,哀鸣阵阵,便造出了骨笛,再到今天的抖腿电音;由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到如今的北斗组网;由鸿雁传信到现在的全球数字化。一个个神话变成现实,这些理科性的成就背后均是文科性的精神在推动,毕竟人类的科技在万年来得到了指数级的变革,但是人们几万年来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回到这篇小说,作者索要表达的精神内核,深刻表现出其本身广阔的胸襟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层次思考。我想,如果真如爱因斯坦所想象的那样,物理世界可以用一道简单的数学公式来推演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变化,那么这个世界即使充满不可否认得确定性,那也是一种格式化的美。假使物质世界尽皆湮灭,宇宙坍缩成一个无限小的奇点,人类本身所孕育出来的思想、艺术、风俗等文化,这些才是后人真正记住的东西。毕竟几万年后,那时候的人类对现在的技术只能放在博物馆,但是可能唐诗宋词会穿越万年成为孩子们人生路上第一节美学课。
所以,我站这一篇,站人类几千年来穿越时空的思想,站人类这一根有着思想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