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过年的时候,总想起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确实,一直到现在,我们还保留着贴对联的习俗,饮酒更不必说,只要是家人团圆的场合,多少要小酌几杯怡情助兴。
王安石还有一句诗,写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这个“绿”字总是被老师翻来覆去地讲解,什么意思?好在哪里?有种咬文嚼字过头,味同嚼蜡的感觉。多年以后回看这首诗,倒觉得这句话没有老师们想得那么有心机,有种属于中年男人的小清新之感。
这句诗无疑是关于思乡的,这种主题的诗歌有很多,有的过于隐晦,有的过于直白。隐晦的那种我尤为不喜,因为学生时代我的对古诗词一窍不通,遇到这种题型多少有点脸盲,考完试对完答案才知道,原来表达的是这个。在这个问题上,王安石没有为难大家,其实在很多诗里,他都是这么处理的,比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冬天有香味的,我们很容易想到梅花,不是雪,嚯,那当然是梅花啊。
王安石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个政治家。他主张进行变革,来使国家变得更富强。但是因为封建制度根深蒂固的缘故,他的改革最终失败了。历史上的多数改革都失败了,原因只有一个:体制问题。如果不下定决心把底层逻辑换掉,认知和思维永远有问题,更何况改革还会触及保守党的利益,所以失败是意料之内的事情。
但是王安石不这么想,每一个像他一样主张变法的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把自己从人的角色中抽离了出来,他不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装在历史车轮上的发动机。每一个发动机在一开始的时候都带着强烈的使命感,他们认为这件事必须去做,甚至会陷入一种偏执的境地。和稀泥不可行,只有一条道走到黑。所以很多主张改革的人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都是两极分化的。
王安石晚年的时候回归了田园,他另一首很小清新的《书湖阴先生壁》有这么一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终于回到了江南,见到了江南的绿。小时候这里很绿,长大后为了理想远行漂泊,思念一抹绿,晚年又回到了故土,再次与绿相伴,这一生是一个回环,中途太难,结尾太惨淡。
我所在的地方曾经也能看到矮矮的房屋和窄窄的小路。前几年是这样,现在好了很多。当时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住在一间临时住房里,窗户漏风,早晨在睡梦中还能听到隔壁的女人骂孩子的声音,简直酸爽。在城市就是这样,土地太紧张,所以人与人之间被迫没有什么距离。
乡村里就不一样,每个人家有一座小院子,保持了人与人之间的体面。城里的人门对门户对户,但是不爱去邻居家,甚至连邻居的面都没有见过!村里的人都住独门独户,但是他们喜欢相互串门,这也是为什么疫情在农村蔓延得很快。当时那首《书湖阴先生壁》,想必就是王安石在串门的时候在邻居的墙壁上写下的吧,在政坛忙了大半辈子的文人,住到田园之中就返璞归真般地拥有了和田园人相似的习惯,也是很神奇的一件事。
不过王安石还是带了一些文人习气,在建筑上题字,显得自己很潇洒很了不起的样子。很多人旅游的时候写“XXX到此一游”就是跟他们学的吧。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做,反正就想留下点什么,文采又没有文采,大家都这么写我也这么写,最后就做到了全国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