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青白
读书时,我发现了一件趣事。不论是生活俚语、成语俗语还是诗歌词句,常常会将“青”与“白”二字联系在一起,如“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青山白水”、“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这两个关于颜色的字眼,仿佛是对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好弟兄,联袂出现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故而借活动的机会,也来闲侃一番“青”“白”,也算聊以自娱了。
青,最早指代的是蓝色。《荀子·劝学》中便有这样一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化学课上讲到硫酸铜溶液的相关知识时,提到过“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曾青”是天然的硫酸铜,而硫酸铜溶液,便是澄清的蓝色液体。青,还可指代深绿。这一用最为普遍,如“青青河畔草”(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生活中常见的青草、青菜、青椒,指代的也都是绿色。到后来,对于青色的界定则是介于蓝和绿之间,如果既不像蓝色,也不能形容为绿色,那用青色来形容便是再恰当不过的。除了蓝和绿以外,青还能指代黑色。这一用法较前者稍少,但也不难遇上。如“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等。
除了可以表示某种颜色外,青还有其他的含义,这些内涵往往是由引申、发散等方式得来,给“青”字带来了一些新奇感与神秘感。比如,“青”可以指代东方,四方神兽里象征东方的便是青龙;“青”是鸟名,古代神话里便有青鸟,李商隐还留下了“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的诗句;“青”是地名,青州为古九州之一,直到现在仍然保留了这处地名;“青”是神祇之名,“他年我若为青帝”(黄巢《题菊花》)这句诗想必是家喻户晓,青帝作为司春之神,每到春天,总会有关于他的赞歌。
白与青类似,也是一种颜色。相比于“青”能够指代好几种颜色,“白”则单调了许多,仅仅指白色,如“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食者说》)等,若取“青”字中的黑色之意,恰好能够相对。在意义的多样性上,白倒是可以和青相较个高下。“白”在四方中指代的方位也与“青”相对,一东一西;“白”也是一位神祇之名,与青帝同为五帝之一,司秋季,与司春之神又相对。说完意义相左的,再来说说相近的。“白”和“青”均有困顿的意思,例如“白衣卿相”和“司马青衫”放在一起,便真的有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了。
“青”与“白”二字虽然指代的颜色、背后的含义各有千秋,但放在一起,却格外协调。正如大千世界,必然光怪陆离,若只有白而不见黑,或只见黑而不见白,都会失于乏味。而青与白,均为自然中极为常见的色调,用这二字来形容自然、描摹自然,便不会有突兀或者怪诞的感觉。青山白水、青天白日,青与白的契合感似乎与生俱来、浑然一体,随意罗列便有漫卷诗香。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青山、青天、青草,白水、白云、白花,自然的美好,在于大道至简,在于相得益彰,而诗的美,也在返璞归真中一一体现。
关于“青”与“白”,历史上还有一件轶事,这也是我选择这个主旨的缘由之一。晋有一狂士,名为阮籍,书中称他可以用“青白眼”看人,如果用“青眼”,则表示甚为欣赏,如果用“白眼”,则是不屑一顾。小时候读这个故事便十分好奇,用白眼看人还可以理解,可“青眼”是怎么看的呢?难不成是电视里说的青光眼?等年纪稍大,知道“青”也可指代黑色时,一切都豁然开朗了。阮籍“青白眼”的故事流传至今,有了“青眼有加”“翻白眼”等词语,甚至诗歌里也常有提及,如杜甫的“青眼高歌望吾子”(《短歌行》)。看到散文背景题,最早浮现在脑海的几个念头之一,便有“青眼”与“白眼”,足见典故给人的印象之深。
青与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代表着古代人民向往自然、热爱自然的拳拳之心,而这份对自然、对文化的热爱,都深植于卷帙浩繁中,等待我们认真品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