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前,我去研究了下本届群杀的背景。
我以为的背景是简洁明了,给个大致的框架结构,让写手不至于脱离大背景即可,毕竟每个人的脑洞不一样,想法不一样,写作路子不一样,背景如果太细,就增加了开脑洞的难度,最后搞出个千篇一律的路数,那绝对降低了阅读的趣味性。
然后,我发现我错了,作者恨不得把每一个人的每一个经历都交代得完完整整,把细节安排得妥妥当当,这种细致度,得花费大量时间去构思,太不容易了,至于时间线,对于数学成绩不及格的人来说,完全可以忽视,写就完了,写手们自圆其说一下总是可以的。国仇家恨的,总有好人与坏人,有正派与反派,背景里共四十个人物,基本皆是正面形象,即便有些瑕疵,也算得上是瑕不掩瑜那种类别,原来需要开的脑洞在这里。
以上是题外话。
三箭赐子这篇文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正叙与倒叙相交,互为补充,勾勒全篇故事的同时,也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人物。
我翻看了背景里的李修年,一代名将,前期忠贞不二,后期因为与皇帝意见相左,且被夺了兵权,开始心生嫌隙,虽从未直白表露,但他后期的言行已充分说明他反叛了。这一转变,说突兀吧也确实突兀,说合理吧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正最后没成功看到儿子登基,悲剧性有了。
文里的李修年,符合了一定背景的框架,例如参军北伐,文章对他的反叛写得更明显些,不再是完全正面的人物,尤其最后几个部分,将他的种种表面光辉都扯了个干净,看了很带感啊,总觉得有种看反转看得激动的心态。
另一个人物李司俊,文中花费的笔墨远没李修年多,但却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啊,尤其拾壹节里“婆婆”说的司俊公子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一个儿子,这一部分不亚于晴天霹雳一样的存在,完全颠覆了背景里关于李司俊的描述,写手的脑洞可以啊,这个设定比背景更有趣也更令人惊喜。因为文章前后现实与虚幻或回忆穿插交错,如果不读完,根本不知道写手居然埋了这么一个大雷在这里,有点意思。
情节有了,人物形象有了,文字也不差,细节描写挺到位的,父子间的针锋相对,隆安皇帝与李司俊的相处,大将军府议事堂偏厅里的一出戏,都可以说比较出彩。
不过有的地方的有些话比较容易让人出戏,例如捌章里隆安皇帝的那句“人前人后,又当又立”,看得我差点喷饭,以为隆安皇帝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男主。另外叁和肆这两章,看得我有点恍惚,以为错入了玄幻片场,尤其女河神的出现,写手想象力丰富啊!后面“婆婆”出现,点破李司俊的“身份”,这一部分其实还是有些模糊的。章节之间的转换有点乱,写手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估计受篇幅所限,未能完全展开,造成一种堆砌之感。
关于文章题目,很想和写手探讨一下啊,三箭赐子,这个题目很唬人,导致我看文时一直在找所谓的“三箭”,可是看完全文都没有发现明面上的“箭”,那这三箭指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