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金庸的《天龙八部》一书,竟无意关注刀光剑影的江湖,也无暇顾及浪漫逦迤的儿女情长,涌上脑海久久不能释怀的是少林掌门玄慈先受罚后自杀的一幕。
玄慈身为武林泰斗的少林派掌门,其江湖地位不可不谓显赫,围绕着所谓的“侠义之道”其言行举止自也是诸多江湖新秀和各门派赖以为楷模的一种精神支柱。然玄慈处身于这样的一个地位,却犯下了饱受自己良心遣责的两项罪孽。其一,不守佛门清规与后有江湖四大恶人之称的叶二娘有染而使其明珠暗结,产下一子“虚竹”(据小说所描述,玄慈是不知有此一子);其二,受损友慕容博所害,以“带头大哥”的身份召集江湖众多好手于雁门关外残杀契丹人萧远山手无杀鸡之力的妻子。
套用武侠小说里的一条潜规则,少林武僧历来有着捍卫“侠义”精神且付之于实际的责任,少林掌门既是佛门高僧也无形成了江湖风气的精神领袖。站在此位置,该给江湖人物留下什么表率呢?
不守佛门清规犯了yin戒,此既为佛门教条所不容外,也为江湖人士所不齿。犯了yin戒及残杀无辜之人(萧远山之妻)的因,也种下叶二娘四处抢夺别人幼儿沦为四大恶人之果。玄慈会不知道叶二娘就是与己有私情之人?会不知道叶二娘造成了多少人家妻离子散的恶行?不然!书中虽未道及,我想玄慈是心知肚明的。何以放任一个与己有私情而沦为恶人的人横行江湖?何以放任“侠之大者”的道义而不顾?如果说四大恶人飘泊无踪难以载杀,那么后来四大恶人当了入侵中原的西夏武士后呢?民族大义当头,又岂能以信息蔽塞为由,当初雁门关外拦杀契丹人虽是损友有意如此,但其他信息又足见灵通无比。一已之私,纵是佛门高僧也不能例外,理智是处在了下风;雁门关外一场血雨腥风后,玄慈与恶战后尚能生存的江湖好手把契丹人的儿子(萧峰)懊悔地抚养,授之于武功且有意捧之为丐帮帮主。但是,这些包含玄慈在内的江湖有名望人物,却设下了种种牵制的方法,追其根源,也莫过“非我族类,必生异志”的主观意识在作祟!得道者如玄慈,也无法参透“众生平等”此关。若萧峰不是一个宅心仁厚、真正的侠义之人,得知身份后,在江湖上掀起一场场劫难,更为甚者的是后高居大辽南院大王之职时,挟报母仇之私怨挑起宋辽之战,则玄慈等人的罪孽更是无可宽恕!
少林寺内,坠崖未死后隐居少林寺的萧远山与萧峰父子相认时,萧远山声色俱厉又带着愤怒的寻仇心理责问叶二娘向玄慈发难,揭开了“带头大哥”神秘的面纱,更揭发了身为少林掌门的玄慈丑恶的一面。
玄慈先受罚,身受二百棍后才带着鲜血淋漓的棍痕自杀,叶二娘又再紧跟着自杀。此一幕,是悲壮又扣人心弦的!玄慈自杀前先受罚,既保全了少林武林泰斗的声誉又还罪孽一个交代,形象也顿时高大起来;为恶江湖一生的叶二娘,却在临死前还读者关于母爱的温柔,一个多情、执着的女性辉煌的一面。
几乎所有读到小说《天龙八部》或看电视、电影此一幕的人,大都会为之感动。但有谁会细思起,这或许也是金庸为了还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安排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虚构的武侠小说的情节自不能与现实的法则来衡量,惟有借一种近于报应似的结局,来美化人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