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好家伙,开局就是经典马尔克斯式开头,不由得吸引人往下看。接着看,原来是男主傅江宁高考落榜后发生的事。在这个小镇做题家都要被官媒主编老爷们嘲笑的时代,一个小镇落榜生的故事又有什么看头呢?
2010年,在NEW BOY们唱着“你的老怀表还在转吗,你的旧皮鞋还能穿吗?这里有一支未来牌香烟,你不想尝尝吗……”的毕业歌,踌躇满志踏上社会之时,傅江宁却只能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默默品尝他的苦涩香烟。
傅江宁想复读,父亲却对他的未来不抱希望。傅江宁看着新机器全方位碾压人工,也对父母的老观念生出失望与厌倦之心。
年轻又敏感的傅江宁负气踏上了他的打工人之路。在母亲送他之时,他还在抱怨着“母亲这辈子都无法理解这种真诚又矛盾的情感”。那时年轻的他,怎么会了解,正是他羞于向母亲表达爱意的心理,才造成了母亲对他的不理解啊。而当他抱怨父母时,却往往是当下就挂了相。一个母亲可能会迟钝地体会不到子女的爱意,对儿女们的失意和抱怨却是最为敏感的。这含蓄的矛盾又纠结的中国式两代人情感啊。其实,我也是近年才体会到父亲的《背影》里的心酸……
还是接着看傅江宁的打工人生涯吧。初次走入五光十色的都市,傅江宁还是满身的矜持与自负的学生气。他认为,自己和那些工友们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呢?他不明白,也不去深究,毕竟,这是他最后的尊严了。其实他还有故乡,故乡有父母,故乡变了又好似没变,父母老了却仍在劳作。生活毕竟是在往前走着。
傅江宁突破了自己的底线,去体验了特殊服务,然而青春的邪火并没有发泄出来。他在恰好遇到的见义勇为事件上,发泄着积累多时的愤懑,以此来洗刷潜意识的不洁之感。他想大声证明,我还是那个质朴的少年,却哑然失声。
多年以后,傅江宁做了包工头,成为亲友们眼里的成功人士。他不会向人提起,当年他在那条花街上花去了一万块钱。
一个小镇落榜生平平无奇的奋斗史,会引起多少人的共鸣呢?我想到香港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对许冠文的评价,“我们做人,很多人大部分时间,半斤换来的是一两、五两、四两,总之半斤都是差几两的。许冠文的成就,就是令无数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一次又一次在那一两个钟头里面感受到,原来半斤是有十八两的。”
感谢《秋烬》和《糖鸡蛋》两位作者,看到这两篇文章,正是我感受到半斤是有十八两的时刻。这两篇文章排在一起PK,结果不好选啊。不过这不是我该操心的事,我的任务是挣绣球,那就写两篇单评,挣两个绣球,真是太聪明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