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是到了这一天。
天公不作美,急促的雨敲打着窗棂,催促着奔赴一场远行。
古影随手取了一把油纸伞就向门外走去,旁边的小童见了发出“咦”的一声,古大夫今天出门为何不背药箱?
行至落禅寺,方知圆殊和尚清晨便去后山砍柴,至今未归。古影心中忐忑,面上却无半分担忧,放缓脚步向后山走去。
落禅寺是一座不大的寺庙,一共只有十几位僧人。在这些僧人中,圆殊和尚与其他本地出家的和尚不同,他似乎是来自外地,之所以来此处出家,是因为祖上曾在这里生活。寺里的住持以慈悲为怀,收留了他,赐号圆殊。
古影有一种预感,他越来越迫近一个真相。为此他已经跋涉了十几年,每次当他感到快要接近谜底的时候,上天就会和他开一个玩笑,然后从头再来。
走过一片密林,眼前豁然开朗,雨也不知不觉地停了。多年的雨水积聚成一个小小的湖泊,在空濛的山色中,水与天融为一体,古影感到湖边似有一个身影,便向那里走去。
湖边果然正有一人打坐,那人并未回头,口中念了一句:“阿弥陀佛。”
古影询问道:“请问可是圆殊师父?”
僧人道:“正是贫僧。”
古影走近细细端详僧人的面容,那人本与自己年纪相仿,或许是藏身于寺庙的缘故,看起来不过而立之年。他从怀中拿出一块玉佩,问僧人是否认得此物。
僧人淡淡看了一眼,回答道:“这是故人之物,与圆殊并无干系。”
古影这便知道自己的感觉没有错,天下没有几人敢对着这枚玉佩把“故人”说出口。
古影又问道:“那么故人如今何在呢?”
僧人答:“早已死于一场大火。”
“陛下一直在找您。”古影出其不意地说。
僧人低头不语。
十四年前,先帝失踪于一场大火之中。当今圣上即位之后,秘密派遣古影等人寻觅先帝下落。因此古影隐姓埋名,化身郎中游历四方,寻找蛛丝马迹。
僧人沉默半晌说:“这一路,是否有人枉死?”
古影恭敬道:“未曾。”
僧人原本喜怒不形于色,但此时却面露微笑:“如果实在找不到故人,可借贫僧完成任务,免去施主后半生的奔波。”
古影的嘴角露出自嘲的笑容,完成“任务”之前,圣上对他坚信不疑,亦可助他平步青云。可完成“任务”之后呢?古影看到湖边有一株白色的樱花,一阵风吹来,一片花瓣落在圆殊的肩膀上。花非花,故人非故人,漂泊半生的自己,与一片摇摇欲坠的花瓣又有什么区别?
“您怎么料到我会找到此处?”古影问。
“一切皆有定数。”
古影问:“那我的命数又如何?”
僧人转头看了一眼古影,说:“施主前半生行善积德,后半生高 官厚禄,高寿而终。”
顿了一顿,僧人又道:“此行之后,施主再也不必如影子般游离人世。”
古影,孤影。古影几乎要忘记了自己原本的姓名。他的母亲此前去世,他都未到床前守孝,皆因“任务”不可中断。
古影说:“陛下起初的旨意是,宁肯错杀,不能放过。古某少时从医,最不能做的便是杀人。也幸而一直未找到您。就在去年,陛下又给臣下了一道密旨。说如果能找到您,并且您孑然一身未留后嗣,那就……”
“那就怎样?”
“那就请您继续像一滴水一样,融于湖海。”
僧人直言:“这一点也不像他的旨意,我只好奇你为何肯放过我?”
古影回答:“我想您已经得到了更加重要的东西。”
僧人又做回圆殊,低语道:“佛经云:‘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最重要一点便是,懂得那些自认为重要的,原本并不重要。如此便可内心澄明,心无挂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