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杀:
很久以前的一部英文电影里,男女主角隔着咖啡桌彼此心有所动。
四目相对时,那些轻轻滑过的羞涩到无法定住的眼波,在咖啡的香芬里汇成了一道目光的河。
于是心旌摇动的男主对漂亮女主说:“山,你过来!”
没错,他喊的是“山”。
在女主毫无反应后,男主仿佛自言自语般地说:“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吧!”
然后他端起自己的咖啡杯起身走过去,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就此展开。
看电影的时候并不明白,男主为什么要叫“山”过来。
直到后来看到默罕默德唤山的故事,才知道男主的典故来源于此。
故事说的是有一天,默罕默德带着他的四十个门徒在山谷里讲道。他说到信心是成就事物的关键,人有信心,便可以坚持实现自己的计划。
有门徒表示怀疑:“你有信心,你能让这座山过来,让我们站到山顶吗?”
穆罕默德充满信心地对山大喊:“山,你过来!”
山谷里响起了他的声音,余音绕梁。
但当回声消失,山谷又重归宁静,什么也没有发生。
结果穆罕默德说:“山不过来,我们过去吧!”
他们开始爬山,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到达山顶。
众人开始为自己因信心坚定使得愿望最终达成而欢呼。
其实我不是想进行励志说教。
我只是从自己因为缺乏“唤山”的文化背景知识以至当时没能理解这句电影台词的含义,而想到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大到一些国际争端,小到身边的人事。再进而想到人生彼此的“互见”。
好像这么聚焦的“点”有点小。管他呢。
即使是同文同种吧,依然会存在很多的“语言不通”,使得人们不能“互见”。
当然我也并不是指地域差异造成的“语言不通”。
文化、语言、地域、习俗,这一切所造成的差异,当真要克服起来其实难度有限。
最难以消解的是心与心之间的“语言不通”,是一种相互的“视而不见”。
所以,有些人即使天天相向而坐,也无法入眼入心。
终其一生,有些人和我们也只是互相视而不见而已。
而两个人能够在千千万万个人里彼此“看见”,是何等不易。
崔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虽有荷尔蒙作祟,却也是一眼万年的彼此“看见”。
那种“你懂我”的狂喜过后,是古人吟咏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两个人的相知相守,是水流与水流的交抱,不可捉摸。
缘来,水波拍岸,温柔缱绻;缘去,如覆水难收,逝者如斯。
就像诗人志摩说的那样,相爱的瞬间,如明月穿上一件轻快的云衣,云彩更美,月色更靓。
即使是情深缘浅的“错过”,依然是“看见”。如若“视而不见”,又何来“错过”之憾?
这才是恋人们会在闹了别扭后,泪眼婆娑地说一声且行且珍惜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