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去单位总师办领了一摞最新的设计规范、标准回来看。发现很多规范都是十几二十年没更新,最近一年两都大规模的全面更新。
回头想想,工作这么多年,疲于应付一个接一个的项目,没时间更无心思去细读规范,只是囫囵吞枣的看,用到的时候拿起来翻一下,只要图纸不违反强条,规范就是束之高阁的。“规范只会影响我拔剑的速度,心中无规范,设计自然神。”
今年,项目肉眼可见的减少,项目周期冗长拖沓,经手的几个规模略大的项目,都强制要求第三方图审,被折磨的欲仙欲死。图审单位,就是死扣规范,不去考虑合理性和实用性,更甭谈审美和艺术性。我认识的图审老师,大都是八九十年代最早一批从事土木行业且经验丰富的“老鸟”,都是曾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上顶尖高校的王牌土木工程的天之骄子,经历过中国基建疯狂和黄金的年代,这种混迹行业几十年的“油条”,为什么要死揪着规范条文反复的蹂躏我。可能吧,在其位,谋其职,他们的职责是就是守好底线,看住红线。
最近,涉及自己行业的新规范,大致都翻了一遍,有点感触,权当是闲谈吧。
我自己毕业之后接触最早的是02~10年那批规范,后来一段时间也都是陆陆续续的通过打补丁的方式去补充和完善规范,那一批规范如今看来,是泛而广或者说更偏向“指导性”,那段时间,正逢我们国家大规模基建发力,城镇化快速推进,全国各地都是“工地”,都是同行,你好我好大家好。
狂欢落幕,疫情三年,财政收紧,一地鸡毛。
终于不那么忙了,消停了,静下来看新的规范要求,相较于先前的版本,更细致,标准更高,要求更严。给我个人的感觉是更向国际接轨,或者可以理解为主动打破了以前为了保护国内基建产业发展而有意设置的壁垒。举个例子,也许更容易表达清楚,我们很多城市的地标性的建筑,方案设计基本都全球招标,中标的基本上都是国外的事务所,但到施工设计阶段,必然是国内的设计院深化和落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国外施工设计标准和我们国内的指标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屋面的活荷载,国内的取值明显是较国外的小,有些冗余值又很大,非常的割裂。(当然,国内的出图速度是国外望尘莫及的,“效率”也是一部分原因)
除了上面的“三高”,还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是,更加的系统化和体系化。我自己理解是原先我们很多的标准是“拿来主义”,苏标、美标、英标这些成熟的标准中拿来就用,先解决有无得问题。这么多年的建设,国内自己也积累了大量的相关经验和相关的技术人才,也许是该慢慢的矫正,拿出一套真的属于自己的标准了。明显感觉,新国标在这些关键的指标方面,算是基本的稳定下来了。
再大胆一点思考,也许是一带一路,也许是产能过剩,我们现在需要向外输出这些产能,更加接轨国际,才能走出去。举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吧:以前家里人口多,杀一头猪刚刚够家里自己人吃,猪脑、猪肺、猪下水都会变着法的做成盘中美味,吃出问题是我自己的事情,谁也管不着。现在不同了,杀一头猪,家里根本吃不掉,你要拿到集市去买,是不是就要去盖个检疫章,不然谁卖你的肉。
当然我想更多的是我们变得自信了,我们敢于拿出“中国标准”去任由世界检验了。
慢慢好像也能理解,为什么哪些久经沙场的“老鸟”,哪些深谙行业“黑 幕”和潜规则的老油条,现在对待规范的态度反而越来越慎重和认真。也许吧,这个被无数人劝退的夕阳行业,也许正在经历破茧化蝶的痛苦吧。
行文至此,怎么感觉自己被这些“老炮”给PUA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3-12-5 11:12:4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