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复行行
——看雨不是雨,看雪似珍珠(想起年轻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年老了,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人生的智慧浓缩在短短几个字中,拍案叫绝)
春日天阴,气微寒。宜上山,宜徒步,宜独行。(简洁几字,作者气质清冷,喜独自游玩,并独自思考)
自九溪村溯溪而上,溪水清且浅,然水底沙石皆为灰黑色,故不甚可观。
但泠泠淙淙之声不绝与耳,与山之空蒙相映衬,自然之乐亦是妙事。(由声向景的转换,没有多余的一个字,山色空蒙,流水潺潺,一人独自沉醉在大自然里,有人说,唯爱和旅行不可辜负,对于我等爱旅行的人来说,爱可以不要,但旅行要有,站在山川河流之间,胸中的那点杂念,会融化在天地间)
山中除我独行别无他人,遂行缓慢。偶尔伫立半晌发呆,吐纳几口新鲜气流,恍然天地豁达胸无杂念。
一行两侧皆茶园。
茶树方吐芽,未及可摘,其娇嫩之态若二八少女,浑然一派天真。叶片尚余未消之晨露,盈盈欲滴,着实令人欢喜。(这里描写也及好,曾去过西湖边的茶园,吐芽时是绿非绿,是黄非黄)
至九溪烟树,见深潭,潭上有瀑,飞花溅玉,观感倏忽间开阔起来。
潭边有多株巨樟,亦有粗犷不拘之态。
且倚靠树身,观瀑布激荡。其声虽不浩大,然自然之乐妙就妙在,会让你内心生出千百种声音回应,有声与无声,相辅相生,哪料得孰强孰弱?(你用什么样的眼睛去看这个自然,自然就会回馈你什么样的东西,于有声处渐入无声的佳境,其中之奥妙只有自己知道,)
山中无春秋,不时有红叶飘坠水面。有风吹来,瑟瑟然带着丝丝潮凉之意。
原本是春季,却因了这份凄清,不期然也有了深秋萧瑟的意味。然则似秋非秋,是春亦不似春。素来不喜这般阴郁的境地,故未久坐。(写景不拖泥带水,山中的春秋,恍然不知交替)
复上行,往九溪十八涧方向。
沿途俱杉树,争高直指,直入云霄。挺拔之神韵,令人仰止。
后经理安寺、茶博馆、龙井村,至上天竺。
龙井至天竺一段,误择一处濒临废弃古路,约四公里,期间林木杂生,全程更无他人,惟雀声鸦啼相伴,颇有野趣。
路边偶有横生枝干阻人去路,并不觉蛮横跋扈,却有恣意畅快之感。
人生并非所有时候,都会有人陪伴你,走一段路,看一程风景。即便是走了一段弯路,只要心底坦然,也能看雨不是雨,看雪似珍珠。(经历了种种,还是心底坦然,走了弯路又如何,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人总说,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她的心总是柔软而坚韧的)
上天竺,峰岭绵亘,静且幽篁,风吹簌簌。
此行约十公里,常有苔滑路陡处,故用四个半小时,足以赏罢沿途景致。
远眺云雾缭绕处皆茶园,团团冷翠,不雨而润,不烟而晕,最高处可见西湖。
西湖之美,美在一年四季各景均不同,皆令人流连,皆令人回味。
提到西湖,白居易就曾直抒胸臆,“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金庸也偏爱于此,西湖诸景皆曾入笔,“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在这些文豪笔下,西湖当是更甚西子。这也让后人对西湖产生诸多遐想。
念及于此,不觉已是目酣神醉。而抬望眼,西湖却是渐行渐远。
遂采得“看得到西湖的茶”一枚,入口微苦微甘,是人生滋味。(以茶比喻人生,半苦半甜)
以前也喜欢写游记,这篇让我喜欢之极,整篇没有多余的一个字,由景及情,由情及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