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水浒》
一本水浒,半本酒气。而诗中的水浒从青瓦墙的汴梁入手,拉出了梁山上的一众好汉。
与文字而言,向来是内容大于形式。瘦金体与竹禽图皆是在说宋徽宗的艺术造诣,也由此引入了北宋的历史背景,宋窑的巅峰之作汝瓷“天青色”更是展现了北宋文化的繁荣。
由背景接转而下的徽宗与李师师被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时代与风月,总归是英雄更为英勇和悲壮。宋江聚义,作者笔下的梁山好汉简捷明了。一如诗歌中的文字一般,言语精炼、比喻形象。由文字滑落是一百零八位壮士栩栩如生的画面。当然,这里不单单只有历史,更有作者自己。那曾为荆轲的少年,又藏在游戏的那个角落呢?
一首诗歌带着历史的厚重,从徽宗个人到与李师师的爱情,又引出梁山好汉及以荆轲、专诸等暗喻自己的刺客李瑞文字。没有过多的修饰与冗长的句子,却带有人性的温度。本是同根生,徽宗用梁山众人镇压方腊起义。那一句“扶棺前行的凄世刚强”带着多少梁山的不甘与痛心?
整首诗无论那节单拎出来皆是时代的风貌,从繁华到“唱着花败月残的施耐庵”,水浒未尽的遗憾,随着文字的力量和节奏,更是抨击着内心。诗歌不单单是诗歌,更是紧抓人心的想像,那些文字所组的意象,带着历史的沧桑与人性的温度。
《四大名著·三国》
与水浒一般,历史与人物在诗中穿梭。整首诗通过时间的推移,三国时期的主要事件铺展开来。
开篇便点明了诗歌所在的背景,兵甲天下与三国鼎立。或许是听多了三国挥斥方遒的豪迈,总觉得这首诗要比水浒更为酣畅。无论曹操的观沧海的豪迈到赤壁残营的悲凉, 还是桃园结义时的名垂青史,更如大江淘沙般显现。或许显现的不只是这些,是李朗亲射虎的热血,是折戟沉沙后的历史沉积。
一幅三国时期的画卷在作者的笔下铺展开来,赤壁残营、逐鹿中原,展现着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三国不单单是英雄谋略,更是“小乔滑进公瑾帐”时的旖旎,英雄与美人,历史终究要带情爱,才更彰显英雄的豪情与历史变迁的遗憾。
《四大名著·西游记》
翻读了诗歌中的梁山好汉与三国中的豪杰,这篇倒是显得无关紧要起来。必竟与历史相比,那些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更让人心生感叹!
《一首压韵的诗歌》
有着诗的温度与内涵,却带着歌的节奏与韵律。诗歌每一处结束,都压韵。新学的麦词,可以喊出来的诗,但更偏向于歌。写诗够难了,还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