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未至,小寒先临。
这几日里的温度起起伏伏,早前信誓旦旦所言的暖冬,如今正用凛冽的寒风宣告,它一点都不暖。
二十四节气已走到了末端,预示着一年即将结束。相比公历的记法,我更习惯于用阴历来计算一年的始终。既然大寒还在来的路上,那这一年便不算结束。
在古时,小寒的重要性自然比不得冬至,因此我所读到的与小寒相关的诗词就少了许多。今日行至半途,忽然想起一首与小寒完全不相干的诗来。
公元770年春,穷困潦倒的杜甫漂泊至潭州,时值小寒食节,诗人将所见所感全部凝结于一首七言律诗《小寒食舟中作》。
寒食节的起源,于今日看却是有些可悲。重耳为迫使介子推出山,大火烧山,介子推便受烈火焚身而亡。此后重耳下令这一日禁火寒食,这便有了后来的寒食节。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寒食节恰逢清明节前一二日,而所谓小寒食节,则在寒食节后一天,清明节前一天,此三天皆禁火。因尚在此节中,所以诗人拖着老病的身躯,强打起精神来喝了点酒,吃了点冷食。
相传鹖冠为鹖冠子所戴之冠,由鹖羽所制。《山海经》有言:“中次二经济山之首,曰煇诸之山,其上多桑,其兽多闾麋,其鸟多鹖。”鹖鸟,勇猛好斗,至死方休,鹖羽即是鹖鸟之羽。鹖冠子生于战国时期,乃巴国賨人,一生未入仕,被称为大隐。诗人以“鹖冠”暗指自己已不在朝廷,结合尾联的“愁看直北是长安”,不难看出诗人的当前朝廷及天下局势的忧虑。
春日水涨,江河浩渺,倚靠着心爱的小桌几,人老眼花,所乘之舟恰似穿梭在天上的云间,而岸边的花草也似被笼在薄雾之中。蝶鸥自在飞翔,越发衬得诗人不自在。向北望去,所有未尽之话语都融入这满怀的愁绪中。
诗人写此诗时,定不知晓,不过半年,他就永远地与这个世界告别了。
少年时就不爱读杜甫的诗,总觉得他的诗作不够华丽,不够欢快。每每读之,都是一片郁郁之色。那时年少,一切都是美好又明亮的,可杜甫却满面哀愁。待年岁渐长,依然不爱读杜甫的诗,究其原因,不过是不想读后被其影响,从而郁郁寡欢。
今日却不知怎的忆起他来,忆起这首苍茫沉郁的七言律诗,想到这位临近生命终点的老者依旧心怀天下,便有些感慨。可能如我这样的普通人,确实无法理解他们的选择和忧愁。
大寒未至,寒食更远。一年之末,日半隐,风犹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