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一词,早已被滥用。
在各个行业里,所谓的“工匠精神”,就约等于“我家的产品品质好”。哪个商家、哪个行业的人会说自己的产品不好呢?
于是乎,每个行业都开始鼓吹工匠精神,点开淘宝天猫的产品详情页,个个都是“匠心独运”、“匠心呈现”、“匠心打造”、“匠心磨砺”、“匠心绽放”……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体验中,“匠心精神”已经口水化,去权威化,但凡是个手工艺者或是制造业,都能美滋滋地自我宣称“匠人匠心”。
因此,“匠心精神”这个褒义词正在逐渐地“中性化”,甚至是贬义化,如现在提到日本人的“工匠精神”,网友们都会心照不宣贴上日本某公司大规模造假后集体鞠躬的照片,在这个语境里,“匠心精神”已经彻彻底底地沦为了讽刺语言。
在互联网反叛、批判思维之中,“匠心精神”已经很难在消费者者心中产生涟漪,更像是某种程序性的隔靴搔痒,集体狂欢式地提“工匠精神”,事实上是在加速消解“工匠精神”的原有内涵。
另一方面,当我们去思考“匠心精神”的本质,也会发现“匠心”其实本非是一个的万能公式。“匠心精神”,是指用心将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极致,将简单的事情做到完美,在一个领域里精益求精。
因此,越是传统的,越是普通的工作,便越能从“匠心精神”中获得价值感的提升,因为“匠心精神”暗含了在时间层面的极大付出,时间即是价值。
可是,科技的创新,更注重思维的发散,而不是十年冷板凳的一成不变,现代化的生产,更注重效率的提升,而不是对细节的反复打磨。“创新”和“匠心”,在底层有相悖之处。
当企业商家滥用“匠心精神”一词时,事实上是切中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生产工艺模糊不清的软肋,反正我就说匠心了,又不违反广告法。
而科技型企业谈匠心精神则完全是南辕北辙,“匠心精神”之中,不包含创造力,更多的是传承和守成。
最后,回过头想想为何日本人总爱说“匠人匠心”,日本拥有最多的百年企业,又曾经“失去三十年”,社会阶级流动几乎僵化,往往只能子承父业,只能用所谓“匠心”来自我包装。这“匠心”是枯守一行的无奈,不也是他们的可悲之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