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茶炉暖色》
(电视剧《大明宫词》主题曲之一,纯音乐)
上高铁前还未下雨,当走进古镇坐下,窗外滴答的雨,淅淅沥沥点点滴滴,落在窗沿仿佛自带节奏,伴着这天然的乐声,恍然便有所思。
自然之声,天籁有雨;科技之声,嘈杂万千。就连平时随心的吟哼,也是一种音乐,一段不成乐章的调子,生活在喧嚣如是的时代,我们总不乏听的选择。
这是一个音乐匮乏的时代吗?不尽然,闲来打开各大软件,先声夺人的总是热门神曲,一连刷上几小时,那些简单却魔性的旋律却早已洗脑,声声入耳。似乎现代社会没有人不懂音乐、不接触音乐。
这是一个音乐丰富的时代吗?街头巷尾的神曲甚嚣尘上,那些阳春白雪的专题演奏会却总是知音稀少,几十年前乃至几百年前保存于留声机和破旧卡带里的零散乐符,曾经一票难求的大师级现场,好像都抵不过一则五分钟的热门串烧剪辑,病毒神曲。
大音希声,以前总不理解它的意思,但年岁愈长愈深谙其中滋味——最动人的天籁不是从繁华喧嚣中所得,而是在寂静中,如烟花刹那,倏忽便散,但若能凝神细听,便可静自听得,那虽是刹那的芳华,但瞬间即永恒。
于是我开始有意打开这曲《一曲茶炉暖色》,抚去喧嚣的尘灰,走进宁静的一角,仿佛是在无声处生长了郁郁勃勃的嫩芽,音乐变成了最好的清泉甘醴,一经浇灌心灵这方沃土,便可生花。
那些流传千古的古乐——《梅花三弄》清新幽婉、《广陵散》纷然灿烂。
那些经典咏流传的钢琴曲——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的交响乐与协奏曲,你或许总在咖啡馆的一角听着《致爱丽丝》的旋律,也曾于图书馆的书架间被熟悉的《月光》牵回记忆的小巷,还有那凄美和缓的《梁祝》,在跨通中西的文化共鸣中,无人不被其凄恻深情所动容。
是的,有时好的音乐不需要华丽的词藻、洗脑的旋律,它往往只由至简的音符构成,非静心无以听进。
品乐如晤友,多年老友,音声相契,那是一种旧人与新意交织的张力。无论音乐的制作年代多古早,版本又经几多流变,今人总会常听常新。而那些难以经受时代淘洗的“神曲”旋律,虽新,但褪色比潮水更快。
曾有幸听到老师采访过乐评家马慧元,记得她曾写下的这句:“最老的音乐家,最老的人,他的朋友亲人肯定一个个离开了”;耄耋之年仍坚持登台的钢琴家安比·西蒙,如是,他在七旬之年遭遇车祸,亲人皆老病过世,即便如此,他仍醉心于演绎舒曼、车尔尼等音乐家的高难度乐曲,人虽迟暮,那些经年的音符却不惹尘埃,成为积淀,“也许他拯救自己于忘却,忘却岁月带来的灭亡,只要有钢琴就满意了。我猜他一定舍弃了大量的复杂,把自己简化了活下来。”
在如今这样的趋新时代,品旧、品味经典似乎是逆潮而往,可你说这淅淅沥沥的雨声,又何曾不与古时同呢?
写到这里,窗外雨点的节奏渐渐停歇,万千喧嚣过后,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