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探索编辑部》观后感
声明:本观后感不含剧透,可以大胆阅读。谢谢。
很爱看科幻片,但对这些年中国的科幻片基本不抱期望。所以其实一开始对朋友安利的《宇宙探索编辑部》也不很感兴趣,所以只是在网上搜索了片源,心想大约了解一下故事情节,免得热情的朋友问起来我无言以对,根本没有入院观影的想法。
在观片之前,我先搜索了一下网上对该片的评论,属于褒贬不一各占一半的情况。但看完全剧,我无语了,深悔自己过于盲目自信,一上来就抱着傲慢和偏见的心理,严重低估了这部剧的水准。不过,这时候再花钱买票,去剧院体验,又觉得有点划不来,毕竟它还没有好到可以让我百看不厌、愿意多次复习的程度。
《宇宙探索编辑部》,于我而言算得上是一部好电影。尽管在影片的最初有点沉闷,总是让我想到日益无趣的春晚,或者幼时读过的、最近几年近陆续停刊的自以为是的所谓杂志,又或者想到那些一板一眼学究气满身的专家教授学者或研究员……又或者想到从前总读的各种“未解之谜”,想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火起来之前能用三天追一件灵异事件的《走进科学》(提起“走进科学”,我们总能会心一笑,是不是?)。
《宇宙探索编辑部》这部片过分贴近我记忆中的“民间”,哪怕我从未见过北京大院里的编辑部——很多年前有一部很火的连续剧叫“编辑部的故事”,哈,提这个是不是暴露我年龄了?真的,那部剧火的时候,我还很小,小到还看不懂电视,真的。我今年还没到30岁呢不骗你们,我还得冲夏沫沫叫姐姐呢……好了好了咱不提年龄的问题,继续说电影。
哪怕我从未踏足过山区或农村,哪怕影片的一切背景设定都似乎与我的现实生活存在壁垒,可我熟悉发光的小人和石狮嘴里消失的石球,我熟悉头顶铁锅的少年和随时随地的昏厥,我熟悉一夜之间从磨盘旁消失却又忽然现身于溪边、而且头上还吊着一颗胡萝卜的毛驴子。
不仅仅是我熟悉,我想当年我们每一位对外星人感兴趣、内心憧憬遇见或追寻过UFO的人都熟悉吧。
我时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追寻外星文明究竟是为了什么?有什么好处?是夸父逐日还是引火烧身?那夸父逐日又是为了什么?精卫填海是一种复仇主义思想,夸父逐日呢?难道是某一天夸父在欣赏日出或感慨日落的时候,把天边那黄黄红红的美丽的小丸子,看成了一颗腌鸭蛋黄?
霍金说,不要试图寻找外星人,更不应该试图联系他们,因为这可能是危险的,甚至可能会破坏人类(地球)文明。刘慈欣也借三体人之口,一再告诫我们: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但是可悲的人类,仍然抑制不了自己的欲望。包括近来无限火爆AI,甚至还引起了大国之间的竞争性机制。有人说,AI的迅猛发展,是资本的膨胀心理。但真的仅仅是如此吗?卷入AI之争的,有民间资本,也有政.府机构;有商人,也有政要,还有很多很多的专家学者和创业者。从人员构成来看,这已远远超出资本的贪欲性膨胀。对于叶文洁来说,或者有一种精卫填海式的复仇主义思想,但对于那些专家学者来说,他们似乎仅仅只是为了一个答案。
联想起来,总能让人想到很多很多。关于AI的危险性和不可控性,我觉得在早先的《终结者》系列观后感中,我已经说过不少,这里不再赘述。“终结者”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然而总是在关键部位跑偏,这跑偏的部分,恰好就是傲慢自大的人类自以为可以完全掌控的部分。而关于外星文明的探索,我个人认为也会形成同样的范例。——这点,看看《三体》,就应该有这种觉悟。
以上是我观看《宇宙探索编辑部》这部电影时,对于追寻外星人这一行为本身,偶然引发的感慨。抛开这个不谈了,这一命题太宏大,远不是我能驾驶得了的。这世上大多数人都比我聪明,他们都不在意,我又何必杞人忧天?所以下面我还是把目光聚焦到影片的人文思想上吧。
这就又回到前面的问题了:人类追寻外星文明究竟是为了什么?人们活着不停地探索,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活和生命,这又是为了什么?对于这一点,影片中似乎是有结论的:人类本身是难解的谜题,但人类同时也是答案本身。
在观景时我想到,一部电影,如果去院线观看,要花大几十块钱去换一张轻飘飘的影票,甚至可能还需要再花12块钱买一桶爆米花。但是在来不及思考、只能嫌弃或叫好的几十分钟观影过程里,思想内涵总是被别人强加的,而我自己,在光怪陆离画面谢幕之后,却什么都没有。这样时长的一部影片,在我的人生长河中,究竟能对我起到怎样的潜移默化呢?似乎也是乏善可陈。
已经太久没有见到过类似唐志军这样的人设性格,执拗得似乎与社会的圆滑格格不入,却又饱含着消失已久、几乎已经被泯灭的执着与韧性,因而显得特别地可亲可敬。
也已经太久没有见到过类似秦彩蓉这样的人设性格,无时无刻不在抱怨,却是嘴硬心软。她似乎很明白这个世界的规则,明白热腾腾的暖气片比落灰生锈的宇航服在冬日里更重要,但却还是愿意加入漫长的跟着火车晃晃荡荡的不知前路的旅程,愿意把脚踩进冰冷的泥泞中,愿意说着最尖酸刻薄的话语、经历着最崩溃的心境,却陪着同志走着艰难的朝圣路。
不小心被点燃的帐篷,被再度添了把柴后从而成为温暖的篝火,连生命中不可控的意外都变得恰到好处。或许人生处处都是诗,只是我们没有燃烧一切的勇气,所以我们只会瑟瑟发抖,所以我们只能苟延残喘。
本以为故事在溯溪而上遇到毛驴子的时候就可以结束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艰难困苦在那一瞬间得到确定的印证。又以为故事在麻雀裹着孙一通飞远就可以结束了,亦真亦幻的神秘感倒也能成为人生余年醉酒后的谈资。可故事在人来人往的婚宴里结束了、在印着双螺旋结构的DNA分子图象里结束了、在对人生的感悟与忏悔升华里结束了。
曾经我非常讨厌这种落脚在人文关怀上的主旨升华,可我现在却愿意去接受。因为,我们已经缺失人文关怀太久了……
其实看完影片,我已经忘了大多的电影细节。因为影片的伪纪录片拍摄手法带给我无限晕眩。故事的怪诞情节似乎不少,进度条完成后我已经忘了很多。酗酒就会飞起来、仿佛眼前吊着胡萝卜因此一直不停在走的毛驴、努力想要把每一个字捕捉到脑海里的诗、隐约的恐惧、不由自主的泪水,还有不知道从哪里来又准备到哪里去的麻雀。
一个人观影,有时候会产生不可名状的孤独。这与影片的内容、风格、故事、画面、音乐没有一点直接联系,而是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怜悯。前路茫茫,宇宙无限。然而我们的生命中,都有一个说不到准确位置但却一定存在的终点线。孤单地行走在这一条明知有终点但却找不到、明知无前途但却不能停步的道路,就总会对这世界和生活抱着一份茫然的期望和绝望的希冀。
或许这就是意义,是被乌云遮蔽的疲惫,是被星空掩盖的死火,但也是宇宙重新诞生时的光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