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墨者是否黑
近墨者一词通常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成语相关。
指接近红色的事物会变红,靠近黑色的事物会变黑,意在说明环境与事物的影响。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交往的人群,对其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往往会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不良的环境中,与品行不端 人交往,可能会受到负面的熏陶和诱导,从而逐渐沾染不良的习惯和行为。
对此,中国古人早有定论。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居住在仁德之地是好的,选择的住处不是仁德之所,显然不明智。”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说:“飞蓬生长在麻秆中,不用扶自然就会长直;白沙混杂在黑泥中,不用专门去染也会变黑。”
孟子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吵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而要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若是带他到齐国的大街小巷住上几年,即使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
这三位先哲如此说,后世之人翻阅前人经典,则更加笃信了这一现象。即便时过境迁,至于今日,我们细品孟子所说楚人学说齐语,与当下中国人在国内学习英语是何等相似。通过一堂一堂的英语课,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更有甚至,那些激娃家长给自己孩子报的双语幼儿园、英语早教课,真不如把人丢去国外,在大街小巷住上几年。
今天的中国人为何重视教育,为何强调要要买学区房,要把孩子安排进重点学校,为何要上好大学,在大学里结交一些爱学习的同学。曾经,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已经向我们诠释了道理。
最初,读到孟母三迁的故事,我只觉得孟母有些矫情。
难道子女的学识是靠搬家搬出来的吗?
如今看来,孟母虽然早了我们几千年,她认知中环境对人的影响,也领先了我们几千年。
或许我们今天希望给子女后代创造一个好环境的想法,就是源自古人的这一认知。
是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代中国人早就明白了这一道理。
也正是因为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对如何抵御恶劣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有过认真研究。
古人授学,教书匠可以没有功名,但必须德高望重,至少也是品德优秀。可以死板、因循守旧,但不能私德败坏。
古人重视家教,在家中必须守规矩听从长辈教诲。
而那些长辈口中最朴素的道义道理,往往就是一个人走入社会后,在面对恶劣社会环境时,不会随波逐流的一点星火航标。
国外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意识、意志力和判断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低于不良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近墨者必然黑。有些人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人生目标,即便身处不利的环境,仍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不被“墨”所染。
至少,不会被那么快地染成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