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可以用来分析文章是否为AI创作的方法:
内容角度
? 情感深度和真实性:
? 人类创作的文章情感往往更复杂、细腻且带有个人经历的烙印。比如回忆童年的散文,人类作者可能会融入非常具体的场景细节,像“我记得老家院子里那棵歪脖子枣树,夏日午后我躲在树荫下,听着蝉鸣,奶奶拿着蒲扇为我驱赶蚊虫的情景,那种温馨带着一丝暑热的慵懒,是我记忆里最柔软的部分”,其中情感是基于真实体验的。而AI生成的情感可能比较模式化、通用,像是“童年是快乐的,令人怀念的”这种较笼统的表述。
? 逻辑连贯性:
? 人类写作时,逻辑可能会有一些跳跃或者基于个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例如在一篇议论性文章中,作者可能会从个人的一个突发奇想展开,“我昨天走在路上,看到街边的流浪艺人,突然就联想到社会对艺术人才的包容度这个问题”。AI的逻辑通常更遵循常规的因果、递进等模式,较为工整和直接。
? 知识细节与专业深度:
? 对于专业领域的内容,人类专家写的文章会带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和对前沿问题的洞察。如一位医学专家在写关于某种罕见病的文章时,会结合自己的临床案例、治疗过程中的棘手问题等。AI虽能整合知识,但可能缺乏这种一手的、深度的专业见解,内容会更偏向于已有的文献综合。
语言风格
? 用词习惯:
? 人类作者有自己的词汇偏好,有的喜欢用一些生僻词来体现文学性,有的习惯用方言词汇增加地域色彩。像老舍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具有北京方言特色的词汇。AI通常是按照预训练的语言模式来用词,会比较符合大众普遍认知的用词规范,较少出现非常个性化的用词癖好。
? 句式结构:
? 人类在写作时会有自己习惯的句式,可能长句、短句交错,以营造节奏变化。比如,鲁迅文章的句子结构多变,有时会用简短有力的句子表达强烈的情感,“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AI生成的句式可能会相对单一,在多样化和灵活性上稍逊一筹。
创作过程线索
? 创作时间与效率:
? 如果一篇篇幅较长、内容复杂的文章在很短时间内完成,有可能是AI创作。正常人类创作过程会有思考、修改、润色等阶段,需要一定时间。
? 创作背景和意图:
? 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很关键。人类写作可能是为了记录生活、抒发情感、表达观点以引起共鸣等。如果文章没有明确的创作动机,或者不符合正常人类的创作场景需求,就有AI创作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