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声改为秦腔频道了,好多知名人物都来祝贺,看起来办的轰轰烈烈的.
刚好春节陪老妈在家里看戏,各种经典,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戏,是看了很多,唯一不足的,没看过一个本戏,折子戏也没看完过,只是一段唱腔.老妈记性很好,对有名的戏曲演员都记得名字,一般是一眼就认出来,还告诉我这个演员的经典片段,还有延伸的好多内容,我每每都听得很认真.
脑子里的思路却跑了,非常想念"千古一帝","屠夫状元","三滴血"等这些有名的戏曲,有些有趣的词言与独特的表演,那是一直在眼前.特别是"屠夫状元"中有了句:跟上当官的当娘子,跟上杀猪的翻肠子,再用老陕话一说,那可真真经典啊.还有"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个有各种版本的,各有风采.真真假假,都是一乐而已.
昨晚四人同唱"秦湘莲"中的包青春,那可真真是令人眼前一亮.我说"妈,你看四个包青天啊,"我妈说那只是比赛,如果当时真有一个包青天,那社会都好多了,能出来这么多包青天,不就没有那么多冤枉的事了嘛.话粗理不粗.
在老早,有好多事,不能直说,人们就只能通过表演,把心里的事表达出来,有些有才的,用这些传说,组合改编,化为精典,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人总是有先活着嘛,活着才能有所表达,表达的事情,那真真假假,百人百看法.
你就说四郎探母吧,看了几版,才知道四郎原来是夜晚探母,据说是从北国回来的吧,白天怕人家找事.为免麻烦,前夜看了下他的老母亲,天亮就走了.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其实四郎是死了,是老大君日思夜想,梦里梦见她儿子在北国当了大官,晚上回来看她了,所以这个真真假假,谁也不清楚.但也变民了一个经典桥段.
经典就是经典,三滴血是个双胞胎的故事,这样看来当时的通信条件也不发达,估计双胞胎也很少,多胞胎更是少之又少.而张妙华还是谁,一个女的,分演两角的电影,那是一绝啊,在西北以至于全国,那是非常有名的.至于寒窑的故事,那先是秦腔,后来又从电影里换了一种风采,还有一个名字叫红鬃烈马,也是同样的故事,如果不了解,还以为是几个事呢.再好的感情,挡不住时间的诱惑.相府二千金的忠诚与痴情,十八年的坚守换来了十八天的重逢,而另一个女子代战公主,却也男主角过了圆满人生,有儿有女有相伴.
每每去西安,想到这个故事,看看寒窑,人们只是感叹,有人觉得不值,有人觉得经典.有人为男主人公解释说那也是没办法嘛;,人家公主救了他,还以身相许,他没办法才这样子的.真真假假,也因为有真有假有纠结,才流传至今.
我本是懒人,只是路过,随意乱说了几句.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