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苏妲大妃SM在2024/6/14 23:29:43的发言:
笙笙
小鹿晚安
人上了岁数,的确有些基因觉醒了,比如开始喜欢戏曲了。
小的时候,对戏曲真不大喜欢,咿咿呀呀唱的啥啊。前奏唱了半天,听的不耐烦了,还没进入主题。有些还好,能够听懂词,有些根本连词都听不懂。
那时候喜欢周杰伦,喜欢王杰,喜欢许嵩,喜欢任贤齐,喜欢周华健等等,有些奇怪,为何那时候喜欢的歌星都是男的?那个时候,不但喜欢男歌星,喜欢的很多歌还是主题曲。比如《铁血丹心》、《难念的经》等等,比如上错花轿嫁对郎,比如铁齿铜牙纪晓岚……
很多电视剧很奇怪,剧并不火,但是主题曲很火。
该说不说,这些年华语歌坛的确凋敝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听张靓颖、张韶涵、张碧晨等等。呵!好奇怪,怎么又都姓张了,还有一个张含韵,男滴再加一个张杰。
这些年戏腔挺火,也出了很多戏腔歌曲,比如《赤伶》、《辞九门回忆》、《鸳鸯戏》、《声声慢》等等。最让我惊艳的,却是大青衣曾黎的那首《武家坡》。
那唱腔那身段那做派,不愧是戏曲出身,唱戏人家是专业的。
上了岁数之后,真能把戏曲听进去了。以前感觉很无聊的京剧,觉得很有韵味。以前破锣嗓子一般的豫剧,觉得很有风趣。以前像听外语一般的越剧,觉得很有腔调。
唱念做打,生旦净丑,各有各的神通,的确是听来不寻常。
戏曲得亏有国家的扶持,否则不知道多少破产倒闭了。国家扶持这些,当然是有缘由的,马上都成非物资文化遗产了。
其实戏曲的诞生也没有多少年,若非燕京是首都,京剧未必能成为国粹。
如果国家不再扶持补贴,任由各个曲种野蛮生长,估计很多小戏种反而会很滋润。
豫剧有些特殊,除了京剧之外,可以说是流传最广的戏种。常见于山河四省,尤其是山东河南地带。这个戏种是唯一不靠财政,不但能养活自己,还能创收。
人一旦上了岁数,很多习惯和爱好,的确会渐渐改变。这种改变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等你反应过来,一切都已经不一样了。
以前喜欢的歌,其实还喜欢。加了一个歌单,经常单曲循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你若要问,都听了些什么。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讲不明白何以此。
人一旦上了岁数,大概就会这样吧。
就像风云这样的游戏,当年很热衷于拿刀。砍天砍地,砍黑砍白,有时候恨不得砍了自己。
有人冤枉我,各种撒泼打滚洗刷冤屈。有人栽赃我,不管青红皂白先一顿乱喊。
现在呢?低调行事,别给身份,随便冤枉,从不喊冤。
是老了么?是醉了吧!
昨天说了酒,按照顺序,今天是要说色的。
色字头上一把刀,哪怕我手中有刀,也怕这刀落在我身上。
懂的都懂,这个色字是不能说了,咱们进入下一个主题,说一说财。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那么财是什么呢?
财是水,财是金钱,财是下山虎,财是罪恶根源……
年过半百,能看开的已经看不开,看不开的接着看,总有看开的时候。
有人能聚财,那么就有人能散财。财聚财散,其实也是缘来缘去。
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不能说揭不开锅,但一个月未必能吃上一顿肉。
那时候的肉是真香,一家炖肉,半边村子都知道。一个个艳羡不已,望着那户人家,抽动鼻翼,暗暗流口水。
想吃肉,有时候,要么逢年过节,要么家有喜事,要么客人远来。
一年节日有限,也就春节、端午、中秋和冬至这些节日,才有资格大吃一顿。
谁家中能经常有喜事,这都是偶然的事情,一两年未必能遇到一宗。
所以这期盼着客人来,就是最好的期待。
有时候想想,到底是久不见亲人而欣喜,还是为他们带的礼物而欢呼,即将开始的盛宴而期盼。
这个时候,回头想想,大约都有吧。现在的孩子们,是不懂那时候的情结的。别说是他们,就是我这老家伙,也不太想亲戚走动了。
莫说亲戚,就是有人喊吃饭,也得多想一想,我能不能不去?
说了以上那些,只是告诉大家,那时候的确穷,但也的确快乐。
放学之后,提留着篮子,下地摘菜。
若是秋忙麦忙时节,溜一遍田地,能捡不少麦穗,能掰几个遗漏的玉米,能刨两块红薯。
若是再有几个小伙伴,可以烤红薯、花生、玉米等等,再从谁家菜园子,顺几根黄瓜,摘几个番茄,这算作野炊的雏形了。
若是再有精力,拿着铁锨刨田鼠洞,从它们洞里抢粮食。有豆子、花生、玉米,怪不得称它们为害虫。
若是能打只野兔,捡几个野鸭蛋,堪比有客人远来。
那时候吃的东西,真没讲究干净不干净,只管往肚子里旋,也没见生过什么病。
呵呵,大概上了岁数,这絮絮叨叨了半天,财之一字,刚说了个开头。
财,谁又不爱。一生奔波,半世劳碌,为的就是这个字。
财,谁又不恨。分别离散,情仇恩怨,少不了它的参与。
爱又如何,恨又如何,这日子还得过。
人在世上走,比在冰上走还要艰难。
有人滑着冰,一路向前。
有人打个呲溜,就此跑偏。
有人栽个跟头,挣扎也要爬起来。
有人掉进冰洞,下面兴许就是深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4/6/15 13:58:3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