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良夜,适合美酒、美人,以及贴在胸口的一把寒冷的刀。
然而美酒入喉灼烫如火,美人离去疾如阵风。陪伴我的,只有刀光和月光。
月光自浓密阴郁的枝丫间倾泻而下,把洞口一汪湖水照得冷亮冷亮,湛蓝湛蓝,初秋的夜晚,让我想起隆冬的冰河。
我就躺在那一片冰河里,随着水波晃动,有点忘情地吮吸着每一缕光线。
我的身后是巨大的被虬枝层层包裹着的岩洞,那是我的栖身之所——终日阴暗潮湿,四面山峦环抱,千百年生成的植被因见不得光线而色泽暗淡,面目狰狞。
这里山势险峻,山上苍松密林几乎把所有的光线都遮蔽住了,可是月圆之夜,仍有大片洁净月光自上而下覆在湖水之上。
没事的时候,我就喜欢躺在湖水上,她是唯一能让我忽然柔软起来的,就像我的情人一样。她天然秀成,清可见底,彻如明镜。她抚摸我每一寸肌肤,让我安然卸下所有戒备。
如此良夜,即便没有美酒美人,我仍不忍睡去。
因为下一个月圆之夜,或许我与她再无缘相见。
我所居住的岩洞有个非常奇怪的名字:陌上花开——这里明明全是树没有一支花;金主亦有个非常奇怪的名字:豆蔻。
无法想象,以杀人为营生的人,如何叫得起这匪夷所思的名字。
我甚至从未见过他(她)的样子。
据传昔日的豆蔻曾是武学奇才,青年才俊,一代盟主。后遭群雄夹击,坠入万丈深渊;又传为绝色美女,善使花毒,无门无派,专取薄性男子性命。却因用毒不慎,毁了容貌,隐居深山。
种种传言均是外界所闻,包括我们七大杀手在内的所有人,都不可能真正知晓他(她)的前生今生。
其实知与不知又有何妨?我连自己都看不清楚,又何必知晓金主呢?
我只知道每个月圆之夜后,我要离开陌上花开,独自一人去完成金主交给我的任务。
走出陌上花开,我可以是翩翩浊世佳公子,可以是耳聋眼斜的七旬老叟,也可以是未通世事的垂髫小儿……
哪一个我都与我无关。哪一个陌生的面孔都令我心生厌倦。
金主善易容,每一个杀手都有不同的面孔,各自的代号。我们不知对方从何处来,哪一天会在这个世界消失不见。即便是集体行动,金主也不会让我们互相知晓对方的底细。他(她)要我们,只是一个个杀人工具。
我的兵器每次都不相同。或是苍虬之间一截灰桠,或是湖水之上一片浮萍,亦或融雪为水、化水为冰,也可以是梅园落红、枝头新绿。
在我们面前,那些鲜活的生命是无比脆弱的,任何一件没有生命之源的物什,都足以让它戛然而止。
湖水中,我再一次深深地呼吸,我将吸入只属于这个月圆之夜的,清冷月色,以及无色无相的水汽。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来无牵挂。去,亦无憾。
若说有什么需要安置,那便是我怀里的冷月刀——自我出世以来,它尚未出鞘过。它所饮的头啖汤,必然是我的鲜血。
此刻,我把它置于一个用油蜡密封的长盒中,沉入湖底。
倘若过了月圆之夜,我能玩好归来,它还会温柔地,贴在我的胸前,陪伴我至下一个月夜。
五月吧第533届风云『少年白马醉春风』第六轮望海潮贴杀萧毅SN(A杀) Post By:2024/8/24 21:21:13 [只看该作者]
记得早些年读古诗词,大多时候是有感于诗词本身的遣词酌句之神韵。打开一首诗词,看到的,是诗人为我们勾勒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后人仿佛可以穿过岁月的积尘,目睹昔日之情境,或旖旎绚烂,或衰败颓圮。
而现在读古诗词,会结合当时的历史兴衰和个人的荣辱得失,去感受诗歌里流淌的诗人真挚的情感以及生生不息的强大的自然力量和撼动心灵的感动。
一直以为,古典诗歌所描写的情境、情致,以及赋予我们的最为可贵的财富和价值,是穷尽现代文字包括现代诗歌、散文等在内的文字所不具有的特质。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诗人也都有边庭的经历,在他们的诗歌里,我们能看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也能看到“更吹笙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怀乡之愁和思念亲人的忧伤,更有对战争的理性的批判:“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无论怎样,诗人满篇精彩、字字珠玑,诗里传递出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并且用“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实,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流离失所、看苦不堪言的悲惨命运。
边塞诗人,写得最好、最有名的,首推王昌龄、高适、岑参三人。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王昌龄的《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意象丰满,气势磅礴,感情挥放得淋漓尽致,它最适合一边吟咏,一边感慨、感动。整首诗里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人文情怀,也因此重墨浓彩地铺陈开来,读来令人有一种“肝胆相照”的义气。
与谁肝胆相照?自然是“龙城飞将”。
“龙城飞将”是谁?在那个时代,他可能是大将军卫青,也可能是飞将军李广,还有可能是天才军事家霍去病。他们是那些为了捍卫领土和尊严,为古代文明和进步作出贡献的英雄,是那个历史星空下闪耀的群星。
好的诗歌,带着丰富的感情色彩,是可以穿越时空,不分古今的。那份英雄主义的力量由内催生、升华成一股义气。你读着这首诗的时候,仿佛就在与“龙城飞将”对视。是不是自然而然地,你也会由衷地升发出一股英雄主义和感动自己的情怀?
一篇流芳千古的诗歌里,有着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之规律、人类生老病死之常态,由此而萌发的对天地万物生灵之敬畏、敬重,那汩汩流淌的生命之源泉,是一种不老不死的精神。当千百年后的人们读到它的时候,不仅能够感受到当时激发诗人内心的强大的力量和感动,还可以因为这份感动,生出自身更多的感动和力量。
五月吧第533届风云『少年白马醉春风』第七轮望海潮贴杀雨生魔SN(A杀) Post By:2024/8/25 21:20:07 [只看该作者]接前文:
一篇流芳千古的诗歌里,有着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之规律、人类生老病死之常态,由此而萌发的对天地万物生灵之敬畏、敬重,那汩汩流淌的生命之源泉,是一种不老不死的精神。
当千百年后的人们读到它的时候,不仅能够感受到当时激发诗人内心的强大的力量和感动,还可以因为这份感动,生出自身更多的感动和力量。
---------------------------------------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从诗歌到内心,最当得上“淳真质朴”的,当属陶渊明。
陶渊明的淳和真,是历经沧桑变故,涉世之深沉而后勃发的超然、淡薄,他的淳和真,带着反省、自检,带着审视苍生的哲思之光。
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其他文人墨客的隐,也不是仙风道骨的隐。
隐士们隐于山林,与鸟兽为伍,与清风明月对话,可以想象得出,他们身处环境的清雅不俗,令人神往。
有酒有饭吃有酒喝的潇洒可以是隐,他们在创作的时候,必然用一颗平常心态写下美妙诗篇。
然而风雨飘摇的年代,宁可家无隔夜之粮,依然不向自己不想要的人生屈从——陶渊明的隐,更是胸襟和情怀之隐,是一颗淳真清远的心灵,找寻自己归宿的隐。
陶渊明的隐,不在深山老林,不在世外桃源,而是“结庐在人境”,而身处乡野之中,他觉得就是远离了世俗的车马喧嚣,名利追逐,回归了自己内心的平静、平和,那是他想要的田园生活,自由而充满人世情味的境界。
他与乡野村农为伍,在最平凡甚至低微的尘世尘埃中,感受世间的真实和美好,感悟自然和生命的蓬勃,一花一落叶的生生不息。
他的铮铮铁骨,宁折不弯,在他的文章里,并没有赋以慨当以慷的情绪,也没有字斟句酌的修饰,而是以平铺直叙、朴实无华的文字和情怀,向世人袒露他的真性情。
菊和松是古代文人喜欢运用的意象,用它们的品行和姿态比喻自己,陶渊明的诗也是如此,甚至因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词,因为陶渊明这个人,而为“菊”赋予了更高洁更秀挺的形象和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陶渊明的诗虽然没有经过刻意的雕琢,但他还是以一种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情怀和风骨在写文章,他所抒发的情致、情趣,具备他由内而生的淳真而美好的情怀和格调。单单只这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羡煞多少古今名士?
正是因为他身上这种纯美的光芒和气节,他用自己的格局和才情为后世留下了《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样不朽的文章。
在一千多年前的《桃花源记》里,陶渊明就描绘出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人们安居乐业、怡然自得的社会。
他把自己宁静致远、平和超然的情怀深深蕴藏于文章中,如同一潭净水,哪怕是投入一颗石子也无波无澜。
即便是隔着一千多年的历史,依然能点亮人们的心里的微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