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浮躁,能够有共鸣的大约是知音了。
昔,伯牙善弹琴,意在高山,子期曰仿若看见了泰山。伯牙琴音志在流水,子期曰仿若看见流水潺潺,无论伯牙弹奏的是什么曲子,子期都会与他心意相通,后子期去世,伯牙摔琴祭奠,不复弹。世界上那个与他心意相同的知音不在了,谁还可与他的琴音共鸣?
最近一段时间,正在奔赴冬至之后的数九,天气越来越寒冷,似乎要把人的思维给冻住似得。
在这样萧瑟的气候中有一种寂刹,你能明显感觉到岁月深处的凋零,它是安静的,不同声色的,同时又是鲜活奔涌的,在寂刹中又暗藏了一股生命的力量,为来春蓄积生命之源。
在这样的气氛中,人大抵也是安静的。
我们顺应寒流的侵袭,又在这样的冷瑟中寻求希望。
我常在想,人和人之间靠什么共鸣?是交流很多的思想和想法吗?还是凭借着对某一件事情某一种事物的看法相同达到共鸣。
还是安静着什么也不交流,凭借最简单的表达就可以心意相通?
我想肯定是简单的,世界上有一条简单的道路直通心灵。不需要复杂的路途,不需要走很多弯路。
我们可以在一首乐曲里共鸣,听旋律响起,敲动心弦,听歌词里面讲述的故事,和乐曲合二为一,最终和我们合在一起,这样几者之间都产生了共鸣。所以说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引起共鸣,穿越国籍、种族,穿越很遥远的距离,只需要一支乐曲。
我们可以在一首诗歌里共鸣。李白一句“举头望明月,”,所有在天涯的人都可“低头思故乡”。
我们在一首诗词里产生共鸣,在无边的月色中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故人。在那一刻,如果是一个特殊时刻,中秋节或者月圆之夜,我们甚至可以和月色共鸣,让它代表我们的情感和思念。
我们可以在一本书籍里共鸣,听作者讲那过去的故事。
鲁迅先生的百草园一定是我们向往的一个去处,可以弹琴的蟋蟀还有人形的何首乌,院子里有覆盆子,比桑葚还要好吃。在这里能引起共鸣的是童年的乐趣,听故事时紧张曲折的心理,教私塾的先生摇头晃脑地读书,我们仿佛看见了真实镜像一般,那就是文字引起了我们的共鸣,把那时那景又一一在线,在脑海里播放。
共鸣,是心与心在喧嚣处的寂静,很赞同这句话。所以它一定是寂静的,安静的,简单的,一点儿也不复杂,甚至是天然的,天然就懂。
如果能遇见一位天然就懂你的人该是多么幸运呢。像伯牙与子期彼此心意相通,通过琴音完成心灵之间的交流。
人世间,每一种缘分都是缘分,最高级的缘分莫过于懂得,彼此之间有共鸣,那么相处久而不累,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一件事。如果你遇见了这样一个人,那就好好珍惜吧。所谓可遇而不可求!
此刻,让我们都安静一些,听听乐曲,于无言处产生一种共鸣,意犹未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4/12/31 20:14:5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