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6月离校,面对一无所知的社会,既憧憬又迷茫。就算是网络信息如此发达时代下的应届大学生都会迷茫,何况是当时连固定电话都还不普及的时代。
或许是地域或历代习惯和观念的缘故,村里除了晒盐和务农外,出外打工的大多以建筑行业为主,从自己懂事开始,父亲也是一直在外工地打工,还好父亲是附近有名的施工员,属于技术和管理范畴,每年回家也就一两次。儿时印象最深的事,就是父亲每次回家都会第一时间打开米缸,检查家里存粮,这个做法,不是上了年纪的人是理解不来的。
名声原因,每到春节父亲回家时,总会有很多大老板(当时只知道叫包工头)到家里来邀请父亲,所以父亲也一直不存在有失业的危机。既然如此,人生第一次外出打工,也就是随父亲到工地了。
当时第一次到的地方,就是一个包工头承包了一个小学的建筑工程,到了工地一切都不习惯,睡觉的地方都是在大竹棚里,床也是竹子临时搭建。还好被子是自家从家里带来,多多少少还有家里的味道。因为父亲是管理层的原因,三餐都是有专人烹调,其他人的就不同,都是在简陋的地方,燃料是工地废弃的木材和竹子,灶台则是水泥砖头临时堆砌,每次煮饭都浓烟滚滚的,饭菜也有一股烟熏味。
承建的小学是一个村里,日常生活自然就会有很多不便,洗澡水都是煮饭的锅烧的,一股饭菜味道,其实也不够用,每次洗澡也都很多人排队,自己也不习惯,所以每次洗澡都是打开工地的施工用水,就随便用很高压的水在户外就这样喷洒。这也养成了无论寒暑,之后的20年都是冷水洗澡的习惯。
更难堪是时上洗手间的问题,其实当时在自己村里,每家人屋内也没洗手间的,都是户外,村里有几个集中地,基本每家都有一个很深厕池(小时候叫厕缸),用来存放养猪的粪便,沉淀够时间发酵后用于农田施肥,厕池边则建了一留门的方形围墙,围墙基本超过人的身高的,所以从小方便的在厕池边的方形围墙里。小学工地所在是村庄也是一样风俗,区别就是围墙太矮,基本不超50公分,一边如厕还要看着往来的路人,当然也被往来的路人看着。哈哈,入乡随俗吧,周围的人不都这样的。
第一次到工地,心里也很空,空了就自然渴望往里面装东西。所以每天起床上班都不断问父亲,今天要做什么?于是白天随在父亲身边打打下手,晚上就开始学习看图纸,和估结算方面的书本。
直到春节回家,这就是16岁第一次外出打工。(。。。待续。。。)
2023年4月7日
代号:背灯和月
就算是网络信息如此发达时代下的应届大学生都会迷茫,何况是当时连固定电话都还不普及的时代。
长句看看如何打磨一下。次句句末的“时代”我会用“年代”或其他什么,避开前一句的“时代”,尽量变化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