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瓯永固
清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是清乾隆时期的故宫金器,此杯共有4只,其中2只金质,1只铜鎏金造办于乾隆初年,另外1只金质造办于嘉庆初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1金,嘉庆二年造)、台北故宫博物院(1金,乾隆年造)、伦敦华莱士博物馆(1金、1铜鎏金乾隆年造)
2平复帖
《平复帖》是晋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创作的草隶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皆有参考价值。
3梅鹊图
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品。图轴纵104cm,宽36cm。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言缂丝作品之珍贵。缂丝之高贵,首先因其耗费工时巨大,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其次,缂技易学难精,虽摹缂书画,并非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而需要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的书画艺术修养,许多缂丝书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4西汉金兽
西汉金兽是汉代金器制作工艺代表作品,于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西汉金兽是南京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之一,也是中国考古发现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捶击工艺这两种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
5金蝉玉叶
一只神形毕肖、金光闪耀的蝉立于玉叶上。它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蝉翼左右各两。玉叶系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叶片打磨细薄呈凹弧状,分为八瓣。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6万壑松
万壑松,琴名,宋代仲尼式古琴。此琴长 128.5cm,肩宽 20.2cm,尾宽 14.5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文名万壑松馆藏地点北京故宫博物院宋代 万壑松琴黑漆,蛇腹间牛毛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楷书“万壑松”,两侧刻文“九德兼全胜磬钟,古香古色更雍容。世间尽有同名器,认尔当年万壑松。”后有题款。曾由已故津门琴家宋兆芙珍藏。
7明间藻井
隆福寺藻井是国家一级文物,所属年代为明代,分上下共分六层,每层圆形主框架上均细雕云纹图案。现珍藏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太岁殿内。
最下面两层悬吊于佛像所占用的那间天花板之下,而在一、二、三、五层上布置有琼楼玉宇的天上宫阙,天宫下为彩绘的二十八星宿神像(即第四层与第二层壁板、天花),宫阙里有仙人天女,表情神态极为细腻,有和善安详的,有怒目圆瞪的,有颔首微笑的,有闭目养神的,惟妙惟肖。藻井的最上方是一幅星象图,存星1400颗,据传此图是参照唐代一幅星象图绘制。在藻井外围,与室内天花板及藻井一、二层相平的为一正方形井枋,其上彩云缭绕中立着一个个神像,而此间天花下(即藻井第三层四角)又有木雕四大天王支撑。
8杂花图
《杂花图卷》是徐渭传世的佳作,在这卷十余米的长卷中,徐渭以酣畅淋漓的“胶墨”分别绘制了牡丹、石榴、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兰竹等13种花卉蔬果。徐渭以其疾飞狂扫的豪放气势,纵横挥洒,信笔涂抹:画中牡丹含羞沾露,占尽风流;硕荷、梅兰、修竹、榴枝,笔触歪斜正侧,跌来倒去,随意点染,自如流畅。绘紫藤逸笔草草、洋洋洒洒。忽而,又如狂风乍起,点线飞舞,纵横密集,线条速急癫狂。顷刻,笔住墨涸,嘎然而止,墨彩纷呈,留下满纸斑斓。体现了他用笔峭拔劲挺多变与用墨洒脱自如的艺术风格。画中尽显着交响乐一般波澜起伏的宏大乐章。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9广陵王玺
东汉“广陵王玺”金印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第九子刘荆所用之印,1981年2月24日出土于江苏省邗江县甘泉山2号墓,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广陵王玺”作为汉代诸侯王金印的标准器,其尺寸、重量、花纹、雕法和字体与日本福冈县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如出一辙,此印的出土由此也证明了“汉委奴国王”金印就是汉王朝所赐。
10玉高足杯
秦玉高足杯是秦朝时期文物,1976年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秦阿房宫遗址出土(西安市西郊车张村阿房宫遗址),现收藏于西安博物院。
11腾空马
唐代三彩胡人腾空马,又称三彩腾空马,是1966年西安市莲湖区制药厂唐墓出土的文物,现收藏于西安博物院。
此造型由两部分组成:胡人骑马俑和腾空飞奔之马。骑马俑的头发中分,在两耳上各梳一髻,面部丰满,身前倾,双拳作控马缰绳状,身着圆领蓝色长袍,腰束革带,带上系囊,足蹬光头靴。
马的体形彪悍,作跃起腾空状,颈上鬃毛直立,马鞍之后有白、绿、黄三色相间的袋囊。马通体施黄釉,前腿上部釉色浅白,其上黄釉流淌非常明显。马是唐三彩动物俑中塑造最为传神的一种,喜爱骏马是唐人的传统,在石刻、陶瓷、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皆可看到唐代骏马的形象。制陶工匠们抓住了马的内在精神,以强劲膘肥的外形体现了骏马彪悍勇猛的性格。这件胡人腾空马,以生动、逼真的造型,鲜美的釉色,成为唐三彩中仅见的精品。
12北流铜鼓
北流型铜鼓以广西北流县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流行年代约为西汉至唐代(公元1世纪至公元8世纪)。其特点是:体积高大,鼓面大于鼓胸,部分鼓的面沿下折形成“垂檐”,鼓腰缓缓收缩,附环耳;遍体饰以精细的云雷纹等几何形花纹,鼓面的立蛙一般瘦小无纹,鼓面背部有调音铲痕。广西民族博物馆“镇馆之宝”——云雷纹大铜鼓,是至今世界各地出土的各类铜鼓中面径和体型的最大者,被誉为“铜鼓之王”。
13晋侯鸟尊
西周晋侯鸟尊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早,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晋文化遗址中的晋侯墓。该鸟尊现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馆,被誉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14晋侯苏钟
西周晋侯苏钟,旧称晋侯稣钟,1992年出土于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后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山西博物院。西周晋侯苏钟共16件,可分为两组,每组8件,大小相次,排编成两列音阶与音律相谐和的编钟。有铭文355字,首尾相连刻凿在16件钟上。铭文叙述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周厉王亲征东国、南国。西周晋侯苏钟铭文记载的这场战争,史籍中无从查考,对研究西周历史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此外铭文对西周的断代研究也有重要价值。2002年,西周晋侯苏钟被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15侯马盟书
侯马盟书为1965年-1966年于中国山西省侯马市秦村出土的玉片文物,数量共有5000余片。
因为该玉片上文字刊载着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或卿大夫之间,于订盟誓约中所记载的言词,因此称作“盟书”或“载书”。该文字属于春秋晋国官方文字,出现约在公元前550年。侯马盟书因出土于山西侯马而得名,据研究,是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赵鞅同其他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遗物。
书写于玉石的这些文字不但是中国现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字,也因运笔娴熟流畅,字形活泼多变,有其艺术价值。“侯马盟书”是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发现的十大成果之一,也是山西博物院馆藏的十大国宝之一。
16玉组佩
玉组佩是西周时期文物,是我国国宝级文物,目前收藏于山西博物院,是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
文物规格:最大的璜长8.5厘米,由282件形制各异的玉器组合而成。
2013年,玉组佩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中。
玉组佩是目前我国发现同期墓葬中最大玉组佩,在我国玉器史上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
玉组佩做工极尽巧思,华丽无比,代表了当时晋国的最高治玉水平。
17胡傅酒樽
酒樽,古代温酒或盛酒的器皿。温酒樽一般为圆形,直壁,有盖,腹较深,有兽衔环耳,下有三兽足。盛酒樽一般为鼓腹,圆底,下有三足,有的在腹壁有三个铺首衔环。青铜酒樽盛行于汉晋。
胡傅酒樽是汉朝时期文物,是我国国宝级文物。目前收藏于山西博物院,是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
文物规格:高34.7厘米,口径65.5厘米。
胡傅酒樽体系硕大,做工精美大气,通体鎏金外加彩绘的技法十分罕见。
胡傅酒樽既有草原文化特色,又不失中原的典雅之风。是汉代青铜艺术和技术的典范之作。
18龙形觥
龙形觥是商朝时期的青铜器文物,是我国国宝级文物。目前收藏于山西博物院,是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
文物规格: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
2013年,龙形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中。
龙形觥是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品,也是研究商代北方民族青铜器铸造工艺,器物造型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19鸮卣
鸮卣(xiāo yǒu),山西博物院文物,青铜酒器。鸮卣是商代晚期青铜器的精美之作,造型为两只猫头鹰背靠背站立,鸮是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而卣是一种酒器,合起来就是“猫头鹰造型的酒器”。入选理由是网红文物,被戏称最萌文物,古代版愤怒的小鸟。
20石涧敲冰
石涧敲冰七弦琴是唐朝时期文物。是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四川博物馆。
文物规格:长122.7厘米,肩宽19.5厘米,尾宽15.5厘米。
石涧敲冰七弦琴是唐朝传世唐琴之珍品。此琴形制浑厚古朴凝重,有典型的唐琴风韵,声音纯正圆润。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研究唐琴提供了重要史料。
21游春图
《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图中展现了水天相接的情形,上有青山叠翠,湖水融融,也有士人策马山径或驻足湖边,还有美丽的仕女泛舟水上,熏风和煦,水面上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绽开,绿草如茵。
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该画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
。
22天府石犀
收藏于成都博物馆“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展厅中的石犀,凭借3.3米的身长、1.2米的身宽、1.7米的身高,以及约8.5吨的体重,成为成都博物馆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镇馆之宝”。这件出土于2012年的石犀,是迄今为止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形制最大、时间最早的圆雕石刻文物。
这尊石犀是否就是李冰所建造的五头石犀之一还需进一步的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头石犀与李冰治水是一个体系的,兼具水则和镇水神兽的功能。
23牛纹铜罍
牛纹铜罍(léi)是西周时期的青铜礼器,1980年出土于四川省彭县(今彭州市)竹瓦街,为竹瓦街第二批青铜器窖藏出土器物。现藏于四川博物院。
文物规格:通高79厘米,口径26.5厘米。
牛纹铜罍装饰的牛纹较多,器身素洁,翠绿亮润,如翠玉一般。整件器物制作精美,简洁大气,是巴蜀青铜器的代表,国之重器。
24鹰顶金冠
1972年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鹰顶金冠有“草原瑰宝”之誉,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匈奴酋长金冠饰,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
25跪射俑
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绾一发髻,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于身体右侧作握弓弩待发状。跪射武士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细,对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画生动传神,并且文物原本的彩绘保存状况极好,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是保存十分完好的兵马俑之一。跪射俑现藏于秦始皇陵博物院,被称为兵马俑中的精华,且暗合陕西省地图的轮廓。
26铜车马
秦铜车马,秦青铜器,中国一级文物,1978年6月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封土西侧出土,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铜车马一组两乘,因年代久远,两乘车出土时破碎成3000多片,经过近8年精心修复,1989年陈列展出。两乘铜车马一为“立车”,一为“安车”,均为古代单辕双轮车,并按秦代真人车马1/2比例制作。铜车马整体用青铜铸造,使用金银饰件重量超14千克,由3500余个零部件用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
秦铜车马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27龙虎宝剑
国家一级文物,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御用宝剑,也是其出土的唯一遗物。
全长80.5厘米,剑宽3.1厘米、厚0.7厘米,是明王朝册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时馈赠物。
剑身为钢制双刃,但剑刃未开。经专家考证,这把剑并不是斩杀所用,而是用于指挥作战。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
28玉琮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种礼器。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
造型最大、制作最精、纹饰最美的玉琮,有“玉琮王”之称是出自浙博的一个玉琮。
29摇钱树
青铜摇钱树是东汉文物,绵阳市博物馆藏文物。1990年四川省绵阳市何家山二号汉墓出土。 通高198厘米。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二十九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基座为红陶质,树用青铜浇铸。摇钱树是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特有的一种丧葬名器,具有神话学中通天树的双重象征性,不仅是墓主升仙的凭借,也是墓主财富的源泉。
30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是由翠玉所琢碾出白菜形状的清代文物,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三宝之一,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厘米。该文物菜身洁白与叶子翠绿,菜叶上停留的两只昆虫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蝗虫与螽斯的每一根触角都清晰可见,每一处都张显其制作者的精湛技艺。
此件翠玉白菜原是紫禁城永和宫的陈设器,永和宫为清末瑾妃所居之宫殿,据说翠玉白菜即为其随嫁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嫁娘的纯洁。昆虫则象征多产,祈愿新妇能子孙众多。自然色泽、人为形制、象征意念,三者搭配和谐,遂成就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31肉形石
肉形石是一块玛瑙石。玛瑙类矿物在大自然中,由于经过漫长岁月的累积,在不同的时间点,杂质影响乃至生成的颜色不同,呈现一层一层不同的色泽。制作此件肉形石的工匠,将原来质感丰富的石材加工琢磨,并将表面的石皮染色,做成了这件肉皮、肥肉、瘦肉层次分明,毛孔和肌理都逼真展现的作品。
此件肉形石乍看之下像是一块令人垂涎三尺、肥瘦相间的“东坡肉”,肉形石与翠玉白菜和毛公鼎并称台北故宫的镇馆三宝。
32毛公鼎
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00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说),在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33散氏盘
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区),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盘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径54.6公分,底径41.4公分。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间以兽首三,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
记述的是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散国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青铜器断代上一般将散氏盘定为周厉王时期器物。
34水仙盆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是椭圆形盆,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边稜,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底边釉积处略含淡碧色;口缘与稜角釉薄处呈浅粉色,据考证为传世仅存的一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35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36五牛图
《五牛图》是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又名《唐韩滉五牛图》,该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中的五头牛从右至左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五牛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
37太保鼎
太保鼎是西周时期青铜器文物,国宝级文物。是梁山七器之一,也是唯一收藏在国内的梁山七器。
太保鼎出土于山东省,它造型十分独特,铸造工艺非常精湛,被《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卷》收录。
文物特征:高57.6厘米,长35.8厘米,宽22.8厘米,重26公斤。
2002年太保鼎就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之中。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38后母戊鼎
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
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39四羊方尊
商四羊青铜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炭河里遗址),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四羊青铜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千克,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商四羊青铜方尊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巧夺天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40孝端凤冠
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是1957年10月20日出土于北京明定陵地宫的属于孝端皇后的凤冠,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该冠通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径23.7厘米,重2320克。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九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八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九龙九凤。冠上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115块,珍珠4414颗。该冠上面翠鸟的羽毛光泽感好,色彩艳丽,再配上金边,显得富丽堂皇,且永不褪色。该冠的点翠难度相当大,不仅点翠的面积大(有翠凤、翠云、翠叶、翠花),而且形状复杂。尤其是翠凤,均作展翅飞翔状,凤尾展开,羽毛舒展,富灵动感。
该冠被列进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41红山玉龙
红山玉龙于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赛沁塔拉的红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遗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它是目前所见最大的一件C形玉龙,高26厘米,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
红山玉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红山文化玉龙曾有“中华第一龙”的称誉,虽然此后又发现了更早的龙形的踪迹,但红山玉龙的典型意义仍不容置疑。中华民族向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起源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红山玉龙对于研究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42说唱俑
击鼓说唱俑,是东汉时期的一件彩绘陶俑,于1957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天回山东汉墓,被称为“汉代第一俑”。
这件陶俑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反映出东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它的发现也证明早在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已日臻成熟并广泛流传于民间。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43青铜神树
商青铜神树,国家一级文物,1986年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商青铜神树共有八棵,其中修复完整的一棵高达396厘米,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被命名为一号神树。另外还有一棵只有下半部分树身,被命名为二号神树。一号神树由基座和主体两部分组成,树顶已残缺,基座仿佛三座山相连,主干三层,于山顶节节攀升,树的树枝分为三层,每层三枝,树枝上分别有两条果枝,一条向上,一条下垂,果托硕大,全树共有九只鸟,站立在向上果枝的果实上,一条龙延主干旁侧而下,蓄势待飞。二号神树三面各有一跪坐铜人像,前臂残缺。商青铜神树是古蜀文明的代表,可谓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是古蜀先民人神互通的神话意识形象化的写照,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44越王剑
春秋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中国一级文物,1965年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春秋越王勾践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重875克,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正面近格处有鸟篆铭文,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琉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春秋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是青铜兵器中的珍品,对研究越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45云梦秦简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包含1155枚竹简、4万余字,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46鸳鸯盒
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是战国时期的漆器,于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盒长20.1厘米,宽12.5厘米,高16.5厘米,呈鸳鸯形,由两半胶和而成,颈部有圆形桦卯结合,嵌入器身,头部可自由转动;背部开长方口,内部挖空;漆物通体髹黑漆,上施彩绘;腹部两侧绘有漆画:左侧绘撞钟、击磐场面;右侧绘击鼓、舞蹈场面。
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将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47云纹金盏
曾侯乙云纹金盏出土于战国时期曾侯乙墓。此盏是仿铜的金制容器,反映了墓主人曾侯乙作为曾国国君的特殊身份。金盏通高11厘米,口径15.1厘米,共重2156克,是我国发现的先秦金器最大最重的。金盏有三个凤首形矮足,腹上部有两个对称的环耳,盖顶有一个圆形捉手。盏内放置金漏匕一件,长13厘米,重56.45克。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48凤鸟双连
双连杯是古代夫妻成婚之时喝合卺酒时使用的器皿,在先秦的楚国,双连杯以凤鸟负载双杯的形态出现,故称凤鸟双连杯。凤鸟的独特造型是中原文化与楚国文化的结晶,反映着楚人的婚姻观念。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49吉庆有余
清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是一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它的体态匀称,色泽丰富而不刺眼,黄蓝配色体现了皇家风范。雕刻和绘画工艺精湛,瓶身上的鲤鱼形象非常生动,如跳龙门。而镂空的水纹雕花更是巧夺天工。此瓶集绘青花,洋彩、珐琅彩、粉彩,描金,镂空、转心、浮雕、浅刻等多种工艺于一身、令人叹为观止,是清三代瓷器中的集大成之作。这一件曾在英国拍卖,疑为大陆藏家个人收藏,故宫尚存七件类似藏品。
50玉羽人
商圆雕玉羽人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现藏于江西博物馆。通高11.5厘米,身高8.7厘米,背脊厚1.4厘米。叶腊石质,呈棕红色,色泽匀润,有滑感,蜡状光泽,无瑕疵,不透明。通体作侧身蹲坐式,两侧基本对称。
羽人是指传说中身长羽毛或披羽毛外衣能飞的人,源于中国古代早期的神仙思想。最早见《山海经》记载,书中描写到了“羽民国”和“羽民”形象,并指出它的位置应在中华大地的东南和南方。商代活环屈蹲羽人玉佩饰是南方地区远古土著民族鸟图腾崇拜的遗俗和变异,在中国玉器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51陶三通
陶三通1972年出土于安阳殷墟白家坟,水管每节长42厘米,管外径21.3厘米。出土时三通水管呈“T”形,南北一条水管保存17节,全长7.9米;东西向的一条保存水管11节,全长4.62米。两者交接处有一个三通水管连接,表明当时铺设地下排水管时已形成网络分支。
52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为大英博物馆最著名的中国书画藏品。此画根据晋代诗人张华于公元292年写的《女史箴》所绘,用历代贤妃的故事来告诫宫廷妇女需遵守妇德。内容由右至左展开,画心有九段单景式构图,原文题在每一段图像的右侧。《女史箴图》的开端原应另有三段图文,以及第四段题字,但在乾隆时期已不存。
顾恺之画《女史箴图》的文献记录最早出现在宋代。顾恺之(约公元345年-406年),今江苏无锡人,曾为东晋散骑常侍,现传作品为后世摹本。大英博物馆藏《女史箴图》带有显著的六朝遗风,很可能来自5-7世纪,是难得的早期绢本画作。
53嵌花铜镜
珍珠母嵌花青铜镜是出自中国8世纪至9世纪唐朝的一面铜镜,现存大英博物馆,并未对外展出。镜子没有镜面的一面通常都有华丽装饰。但是这样的装饰并不是用简单的装饰物,带有宗教意义的镜子可能早在公元前18世纪就出现了。
最早的镜子出现在公元前两千年,那时的镜子往往是小镜子,通常是没有装饰的青铜盘。汉朝时期,通过镜子上的铭文和装饰可以得知相关的宗教信仰,这关系着今生获得好运,死后能够永生。
唐朝时期(公元618-907年)的镜子,其设计工艺明显是延续于之前的朝代,有时也采用以前的镜子设计,如:雕刻铭文,装饰暗指整个宇宙的四象神兽,以及采用其它奇珍异兽的图案。同时也加上了新设计,包括在镜子上嵌入珍珠母和琥珀。这面镜子上有一对在荷花池中的鸭子,这是婚姻幸福的象征。它有可能是一份结婚礼物。
54静宜园玺
清青玉“静宜园”印玺。通高8.5厘米 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青玉质,方形,交龙纽, 汉文篆书「静宜园」。面九点五厘米见方。附系黄。色绶带遗失。印台四周阴刻乾隆皇帝御制《静宜园记》,叙述静宜园建造原委、过程以及命名由来。
55陶望楼
汉釉陶望楼是汉朝时期文物,1992年西安市雁塔区三爻村出土,现收藏于西安博物院。我国流行的是以木构架为主的建筑体系,高。层楼阁的出现标志着建筑工艺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后世高。层楼阁建筑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高大的陶望楼是戒备森严,倚窗瞭望,具有方位的私宅,是财富的象征,它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具有较高的历史与建筑艺术价值。
56妇好鸮尊
商妇好青铜鸮尊,是商代晚期铜器,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出土原器为一对两只,妇好鸮尊,器身铭文“妇好”,造型生动传神,整体作站立鸮形,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头后为器口,盖面铸站立状的鸟,造型雄奇,花纹绚丽。
57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出土于中国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7800~9000年,用鹤类尺骨制成,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贾湖骨笛的发现也将中国音乐文明起源的时间,从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黄帝时期提前到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
58长信宫灯
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59彩凤鸣岐
唐彩凤鸣岐七弦琴制作于唐开元二年(714年),为“中华第一制琴师”四川雷威所斫,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唐彩凤鸣岐七弦琴,为落霞式,通长124.8厘米,有效弦长116.3厘米,额宽16.3厘米,肩宽18.8厘米,尾宽12.5厘米,两肩之间最厚处厚度为5.4厘米,岳山高1.3厘米,厚0.9厘米,承露1.5厘米;造型古朴、典雅,背面有冰裂断和小流水断。龙池上方有“彩凤鸣岐”琴名,下为杨宗稷的三段鉴藏赞美铭,龙池腹腔内有正楷“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题刻。
60云纹铜禁
春秋云纹铜禁是春秋中期青铜器,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春秋云纹铜禁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重量95.5千克,呈长方形。春秋云纹铜禁,整体用失蜡法铸就,工艺精湛复杂,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61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
62嘉庆龙袍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多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饰品。其晚清特展中展出了一件清代的十二章纹龙袍,据传为嘉庆帝所有。
63玉壶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别称:碧玉薄胎茶壶),是玉雕艺人俞挺的作品,曾获2007年北京天工奖优秀作品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2023年8月30日上线的短片作品《逃出大英博物馆》将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带红网络。
64马踏飞燕
官方名称为铜奔马,又名马超龙雀,俗名马踏飞燕,此处取推荐马甲者用名。据说奔马足下并非飞燕,而是象征匈奴王权的神鹰,见马甲24鹰顶金冠。
马超龙雀为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是中华民族伟大气质的象征。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65凤首壶
三彩凤首壶,藏于甘肃博物馆。唐代,甘谷县出土。壶高31厘米。胎呈白色,直口,细颈,口颈相交处作一凤首,凤眼圆睁,琢张噙珠,神姿英发。椭圆腹,高圈足。凤冠长伸至腹为柄。腹部两面的正中雕塑着凸起四瓣形的团花,圈形器座上还雕塑着垂莲瓣纹,并且精细地刻画出头部额下的毛羽、花瓣的脉络。器身各部位交错地施绘鲜亮的赭红、黄、青三种釉色,流光溢彩。三彩凤头壶的造型受波斯萨珊王朝器形的影响,而三彩釉工艺和凤鸟形象则是唐文化的特征,此器物融合中西文化风格于一体,是一件釉彩艳丽,制作精美,造型奇特的工艺品,独具魅力。
66景云钟
景云铜钟是唐代为景龙观所铸之青铜钟,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名钟”,世界名钟之一,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该钟原名“景龙观钟”,开元年间改景龙观为迎祥观,故又称“迎祥观钟”。后曾悬挂于西安钟楼。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今称之为“景云铜钟”或“景云钟”。
67敦煌壁画
在大英博物馆中国厅正中墙上有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其割痕虽犹可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及三位菩萨的雍容华贵。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敦煌画卷及经卷多以万计,1856年到1932年间,多个所谓的“西方探险家”以科学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达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献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在敦煌藏经洞劫掠的文物最多。敦煌藏经洞的4万多件经书书稿中,大英博物馆就藏得1.3万件,中国现存仅三分之一,致使学术界有“敦煌者,我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之嗟叹。
68大夏石马
大夏石马,国宝级文物,西安碑林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件公元424年赫连氏大夏国的遗物,继承了中国汉代石刻艺术雄浑深沉、体魄巨大、生动传神的特点,代表了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水平,同时也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珍贵民族文物。
匈奴人建立的大夏王朝国运短暂,在中国历史上仅存在了24年,而这件刻有大夏国年号的石马是至今唯一有文字刻载能够证明大夏王朝的实物,其文物价值不言而喻。
69柳叶剑
战国巴式青铜柳叶剑,出土于四川省达州市,为典型巴文化的柳叶形剑。该剑通长38.4厘米宽3.6厘米茎长6.6厘米茎宽1.3到2.6厘米,短平茎有圆穿,中隆脊有血槽,剑身铸虎斑纹饰和花网纹巴蜀符号。现收藏于达州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国家历史博物馆也有部分馆藏。
70麟趾金
汉代黄金铸币之一。主要用来赏赐那些效忠于皇室、有军功的大臣。存世稀少。汉麟趾金俗称为“麟趾金”。在中国钱币博物馆的二层《中国古代钱币陈列》展厅,就展出有一枚这样的“麟趾金”,金光灿灿,引人注目。
因为麒麟稀有珍贵,又能示吉祥、兆祥瑞,帝王们就用金玉做成麒麟形状,用以馈赠亲属,奖赏部下。于是,人们佩戴玉麒麟,就有了显示身份和荣耀的意思。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同舍事容悦,腰佩玉麒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被称作“麟趾”的金币的用途亦是如此。“麟趾”的字面意思就是麒麟的足脚。《诗经》中有《周南·麟之趾》篇,言“麟之趾,振振公子;麟之定,振振公姓”云云。意思是周文王的子孙都能像麒麟的脚步那样,该行则行,该止则止,以善德行世,从不做有犯周礼的事情。此后,“麟趾”便成为颂扬王室子弟德行佳好的专用词汇。后世常以“麟趾呈祥”作为结婚、喜联的横额,祝福生育仁厚的后代。
71皇宋通宝
在中国上万种古钱币中,“皇宋通宝”九叠篆是中国古钱书法中使用美术字体的一种通宝。一枚古钱的小平钱(指常用的流通货币形制),直径在2.4公分左右,中间还有个方孔,留给文字的地方是比较狭小的。皇宋通宝是北宋时期钱币,仁宗宝元二年至皇祐六年(1039~1054年)铸造。馆藏于首都博物馆。
72大齐通宝
大齐国开国皇帝李昪铸造的第一种南唐钱币。吴天祚三年(937),徐知诰(李昪)即帝位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国号大齐,年号升元(937—942)。升元三年改国号为唐,即南唐。其国号大齐时铸大齐通宝,迄今仅发现两枚。过去曾有唐黄巢铸说,后被否定。
73梅瓶
元代青花云龙纹梅瓶,产于景德镇。1972年入藏大英博物馆。
梅瓶外壁以云龙纹为主体纹饰,上方为云肩纹,足部为仰莲瓣纹。在中国,龙为瑞兽,能兴云雨,利万物,使风调雨顺。因此,龙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祥云或波涛之间,之后渐渐演变成皇权的象征。这尊梅瓶的云肩内所绘的缠枝花纹也出现在蒙古包的纺织物和丝绸长袍上。
74银香囊
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为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何家村窖藏文物展”内。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外径4.6厘米,金香盂直径2.8厘米,链长7.5厘米,香囊外壁用银制,呈圆球形,整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形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一侧以钩链相勾合侧以活轴相套合,下部球体内又设两层银制的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作燃放固体香料之用。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具有华丽精美的时代审美特点,体现了开放的唐代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 ,是发现直径最大的一件。
75金飞天
大同市博物馆馆藏的元代曲回寺金饰,是一枚飞天形金头饰,它于大同灵丘曲回寺窖藏出土。女子身上的绫带仿佛随风飞舞,身下的祥云仿佛托着她飞天而去。
76玉飞天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代青玉飞天是清宫旧藏,这件玉飞天高3.9厘米,宽7.1厘米,厚0.7厘米,形态为一个依靠在祥云上腾空而飞的仙女形象,玉质为青玉,局部有黄。色斑纹。
77金龙壮锦
壮锦是中国四大明锦之一,是广西民族文化瑰宝。2018年《龙州金龙壮族织锦技艺》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历史上的金龙织锦曾被列为朝廷名贵贡品。新中国成立后,金龙壮锦得到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现有部分精品藏于广西博物馆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78汉佳镜
镜背中间圆纽,四周饰以规矩、乳钉、四灵、仙人等图像,并一圈吉祥文。此镜于清宫时着入《宁寿续鉴》,保存于制作精巧的镜匣内。汉人用镜,除作修容,更多的是吉祥意义。现藏于台北博物馆。
79五星锦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为汉代织锦护臂,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该织锦。收藏于新。疆博物馆。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为面料,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有3条长约21厘米、宽1.5厘米的白色绢带,其中3条残断。织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80八孔竹笛
西汉时期的木器,竹笛用一段带有两个竹节的竹管制成,正面共有八孔,罗泊湾汉墓出土,现收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81玉笛
笛身由绿白色交错的蛇纹玉石制作打磨而成,精细规整,光滑细腻;吹奏时音质精美、平稳,音色悠扬、圆润,是洞庭湖博物馆馆藏的清代玉笛。
82荷叶洗
荷叶洗都很好看,不知道要选哪一个。河南博物院藏有一宋代钧窑月白釉荷叶洗,故宫博物院有青玉全莲荷叶洗,台北博物院有龟游荷叶洗。
83象背云鼓
象背云鼓位于青海海东乐都区瞿昙寺隆国殿内,由红砂岩雕制,通高2.9米,重约2吨,距今约有600年历史。
象背云鼓整体造型为一个憨态可掬的小象,跪伏于须弥座上,回头凝望长鼻卷起的莲花,身披璎珞,饰有宝珠铃穗,身负荷叶莲花,托起香炉,叠云架起“震天风雷鼓”,说此鼓鼓声象征雷声,云中雷响震动天花坠落,为人间赐福。
84舟形砚滴
这件元代船形砚滴藏于浙江博物馆,形制模仿瓯江篷船,有仓棚和艄棚,船舷两侧置有栏杆,仓内塑有男女二人形象,他们席地而坐,呈交谈状。仓棚顶落有一笠帽,左边一着蓑衣艄公作取笠帽状。船舱下部中空,可盛水,舟首处留有一小孔,作注水之用。器身内外施釉,色青绿亮泽,底无釉露火石红胎。
砚滴是我国文房用具之一,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但船形砚滴则仅见于龙泉青瓷。1972年,温州博物馆选送砚滴参加中国文物出国展览,在西欧各国引起关注,展出的保险金达10万美元。从此,这件船形砚滴名扬海外。北京外文出版社曾将其摄制成彩色明信片,向世界发行。
85金翅鸟
大理银鎏金镶珠金翅鸟是宋代时期大理国的文物,属于国际一级文物。
文物规格:高18.5厘米,重125克。
大理银鎏金镶珠金翅鸟整器鎏金,工艺细腻,造型精美绝伦。
大理银鎏金镶珠金翅鸟的细腻的工艺和绝妙的造型使这件作品精美绝伦,亦代表了大理国金银器工艺的高超水平。
大理银鎏金镶珠金翅鸟是中国古代金银器中的珍品,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86蜡染褶裙
宋代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收藏于贵州省博物馆。裙腰为麻质,白色,长31厘米;裙身为棉质土布,长62.5厘米,宽51.2厘米。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整体线条清晰,既有工整严谨的构图,又有细腻热情的表达,其融合了多种绣法,细节完美,并无杂乱。这套服饰对我们的民族考古研究、地方蜡染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