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马甲是小七?
一轮跳虾的,活这个轮次,藏不住了。
遥记高中时,曾学过柳永的《望海潮》,中有一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相传金主完颜亮在读到这句词后,对江南之地格外憧憬,有了“立马吴山第一峰”的蓬勃野心。
作为一名古诗词爱好者,我自然极喜欢这首词,同时也热爱着江南的秋。江南的秋,较之北方的苍凉粗犷,更显婉约内敛。或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北的气象本就各具千秋。不同于北方一夜之间木叶萧萧、作漫天舞,南国的秋更像是一段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七月流火至采菱五湖,从桂子飘香至嫣红尽染,从无边落木至黄花堆积。秋从骄横的夏日走开,在红尘里跌跌撞撞,直至零落了满地秋霜。
我喜欢在秋日出去走走。秋老虎后,阳光远比夏日来得收敛,走在路上,扑面而来的风失了暑气的加持,与人们亲近了许多。阳光洒在身上,也只觉得温和惬意。这时候的秋,是最为华美的,仿佛是日色将暝时的漫天霞晖,又或是烟花将散时的一刹璀璨,在终归萧条前,秋在浓墨重彩地装点着天地。
斑斓的色彩映入眼帘,红橙黄绿交相辉映,这都是树木的颜色,其中以红最为夺目。似火的枫叶肆意地涂抹山间,让我想起了那句“霜叶红于二月花”。金色的桂花层层叠叠地簇拥在枝头,伴随着爽劲的秋风,漫山吹彻馥郁的桂香。我想,这大概便是诗人挥笔写下“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原因吧,身临其境,谁能不爱这大美秋光?
虽则如此,文人笔下的秋仍是以悲秋伤情为多。深秋时节,草木摇落,满目狼藉,从繁花似锦到凄清萧条,一年已然走过了大半。人总是格外钟情于美好的事物,譬如红颜老去,难免令人生出无限惋惜。人又容易触景生情,将自身辛苦遭遇寄托于万象之间,秋的萧瑟更容易拨弄心中情绪,让愁丝绕了又绕、缠了又缠。象征着团圆的中秋佳节也在秋天,阖家团圆是欢,飘零两地是悲,迁客骚人只能在明月夜中,思念着千里之迢的故人。诸般因由想加,他们心中的秋又如何不悲?
虽然秋天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伤心事,人间繁华的落幕时,但我仍眷爱着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田间是金黄一片,枝头是果实累累。去年深秋时,我在山里住了两天。天是湛蓝的,山坡上是一株株柿子树,尽管叶子已经掉光了,但一个个沉甸甸的柿子,挂满了梢头。亮眼的橙色,是深秋里最好的装饰。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说起人的情感,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喜怒哀乐”,又或者是“七情六欲”。自古以来,老祖宗便对人的情感有所探究,《礼记》将人的情感概括为七种,即“喜、怒、哀、惧、爱、恶、欲”,合称为“七情”。儒家、佛家乃至医家也都有“七情”一说,虽有些许差异,但大抵如是。但人情感之细腻,又远非七种能囊括,譬如文学作品,若是心思细腻,很快便能捕捉到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情感,在作者构筑的场景里,与之产生共鸣,从而获得与作者共情,与时光对话的奇妙观感。
先说大家都喜闻乐见的“喜”。说起喜,古诗文里相关的文字不胜枚举,随口说来,便是经典佳句,如“漫卷诗书喜欲狂”“春风得意马蹄疾”等等。喜的写法也很丰富,有平铺直叙的,有以他人之喜来衬托自己之喜的,还有用环境来衬托自己心境的,等等。我记得之前学写诗时,老师说起诗词所用的韵脚,道是“三江”“七阳”等较悠扬的音韵多用于情绪舒朗、心境开阔的诗歌作品,而“四支”“八齐”等较短促的音韵则刚好相反。虽说也有例外,但大体来说,“三江”“七阳”音韵里来表现喜悦情绪,还是占据大多数的。
在写喜悦的诗歌里,我个人觉得最为经典的,要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杜甫中晚年经历安史之乱,眼看家国破碎,生民罹难,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此时的杜甫,满腔悲愤,又恨报国无门,所作诗歌多为战乱时的所见所闻,如三吏、三别等,作品中的人物多为战乱里饱经风霜的平民,有新婚夫妻,有孤寡老人,每首诗歌的背后,是一个个被战争摧毁的家庭,他的风格也由青年时的慷慨意气转为沉郁顿挫。而《闻官军》一诗,是杜甫中后期作品中少有的描写喜悦心情的诗,虽只有短短四联,但通篇都能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里的喜悦。音韵同样激昂慷慨,在诵读时,会发现自己的情绪也随着诗歌节奏的推进,油然生出一种喜悦来,这便是文字的魅力了。
杜甫此诗,通过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他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一家人的反映。山河沦陷于狼牙太久了,长安、洛阳两京失陷,大半个唐朝领土落入叛军之手。如今忽闻官军报捷,河南、河北收复,史朝义自缢,杜甫先是惊讶,随即铺天盖地的喜悦席卷而来,令他涕泪沾湿了衣裳。他的家人们听到这个好消息,也同样兴奋不已,纷纷奔走相告。杜甫因着喜讯心情大好,白天里便高歌纵酒,又因客居巴蜀久未还乡,便想着回老家,亲眼看看这阔别了多年的洛阳城。杜甫将他的喜悦淋漓尽致地融入诗中,仿佛每一句都在说:看看,我是有多么得开心!安史之乱结束了,这是个多么令人振奋的消息!
杜甫久经辗转,终于在晚年亲眼见证战争的胜利、失地的收复,比之陆游、辛弃疾、张炎等一众宋朝中后期的词人,也算是另一种“幸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