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吧论坛

http://www.wuyue8.com/bbs

共1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20 条, 页签: [1]
[浏览FULL版此帖]

标题:五月吧第533届风云『少年白马醉春风』第六轮望海潮贴杀萧毅SN(A杀)  

1楼
花凝 发表于:2024/8/24 21:21:13
记得早些年读古诗词,大多时候是有感于诗词本身的遣词酌句之神韵。打开一首诗词,看到的,是诗人为我们勾勒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后人仿佛可以穿过岁月的积尘,目睹昔日之情境,或旖旎绚烂,或衰败颓圮。


而现在读古诗词,会结合当时的历史兴衰和个人的荣辱得失,去感受诗歌里流淌的诗人真挚的情感以及生生不息的强大的自然力量和撼动心灵的感动。

一直以为,古典诗歌所描写的情境、情致,以及赋予我们的最为可贵的财富和价值,是穷尽现代文字包括现代诗歌、散文等在内的文字所不具有的特质。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诗人也都有边庭的经历,在他们的诗歌里,我们能看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也能看到“更吹笙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怀乡之愁和思念亲人的忧伤,更有对战争的理性的批判:“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无论怎样,诗人满篇精彩、字字珠玑,诗里传递出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并且用“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实,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流离失所、看苦不堪言的悲惨命运。


边塞诗人,写得最好、最有名的,首推王昌龄、高适、岑参三人。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王昌龄的《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意象丰满,气势磅礴,感情挥放得淋漓尽致,它最适合一边吟咏,一边感慨、感动。整首诗里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人文情怀,也因此重墨浓彩地铺陈开来,读来令人有一种“肝胆相照”的义气。

与谁肝胆相照?自然是“龙城飞将”。

“龙城飞将”是谁?在那个时代,他可能是大将军卫青,也可能是飞将军李广,还有可能是天才军事家霍去病。他们是那些为了捍卫领土和尊严,为古代文明和进步作出贡献的英雄,是那个历史星空下闪耀的群星。

好的诗歌,带着丰富的感情色彩,是可以穿越时空,不分古今的。那份英雄主义的力量由内催生、升华成一股义气。你读着这首诗的时候,仿佛就在与“龙城飞将”对视。是不是自然而然地,你也会由衷地升发出一股英雄主义和感动自己的情怀?


一篇流芳千古的诗歌里,有着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之规律、人类生老病死之常态,由此而萌发的对天地万物生灵之敬畏、敬重,那汩汩流淌的生命之源泉,是一种不老不死的精神。当千百年后的人们读到它的时候,不仅能够感受到当时激发诗人内心的强大的力量和感动,还可以因为这份感动,生出自身更多的感动和力量。

2楼
苏喆SN 发表于:2024/8/24 22:19:28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3楼
齐天尘SN 发表于:2024/8/24 22:38:43
这个内容也太小七了
4楼
苏喆SN 发表于:2024/8/24 22:39:33
以下是引用齐天尘SN在2024/8/24 22:38:43的发言:
这个内容也太小七了

哪个马甲是小七?

5楼
齐天尘SN 发表于:2024/8/24 22:40:13
吕素真,小七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感扑面而来。自己的还是仿的我没空看
6楼
苏喆SN 发表于:2024/8/24 22:41:15
以下是引用齐天尘SN在2024/8/24 22:40:13的发言:
吕素真,小七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感扑面而来。自己的还是仿的我没空看

一轮跳虾的,活这个轮次,藏不住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7楼
齐天尘SN 发表于:2024/8/24 22:42:31
不过还有个苏冷的工具人,也熟悉这些吧,不知道有没有仿小七
8楼
齐天尘SN 发表于:2024/8/24 22:43:11
可以让我老丈人洗洗,别冤枉了她
9楼
齐天尘SN 发表于:2024/8/25 16:07:48
人间四时之秋


遥记高中时,曾学过柳永的《望海潮》,中有一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相传金主完颜亮在读到这句词后,对江南之地格外憧憬,有了“立马吴山第一峰”的蓬勃野心。


作为一名古诗词爱好者,我自然极喜欢这首词,同时也热爱着江南的秋。江南的秋,较之北方的苍凉粗犷,更显婉约内敛。或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北的气象本就各具千秋。不同于北方一夜之间木叶萧萧、作漫天舞,南国的秋更像是一段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七月流火至采菱五湖,从桂子飘香至嫣红尽染,从无边落木至黄花堆积。秋从骄横的夏日走开,在红尘里跌跌撞撞,直至零落了满地秋霜。


我喜欢在秋日出去走走。秋老虎后,阳光远比夏日来得收敛,走在路上,扑面而来的风失了暑气的加持,与人们亲近了许多。阳光洒在身上,也只觉得温和惬意。这时候的秋,是最为华美的,仿佛是日色将暝时的漫天霞晖,又或是烟花将散时的一刹璀璨,在终归萧条前,秋在浓墨重彩地装点着天地。


斑斓的色彩映入眼帘,红橙黄绿交相辉映,这都是树木的颜色,其中以红最为夺目。似火的枫叶肆意地涂抹山间,让我想起了那句“霜叶红于二月花”。金色的桂花层层叠叠地簇拥在枝头,伴随着爽劲的秋风,漫山吹彻馥郁的桂香。我想,这大概便是诗人挥笔写下“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原因吧,身临其境,谁能不爱这大美秋光?


虽则如此,文人笔下的秋仍是以悲秋伤情为多。深秋时节,草木摇落,满目狼藉,从繁花似锦到凄清萧条,一年已然走过了大半。人总是格外钟情于美好的事物,譬如红颜老去,难免令人生出无限惋惜。人又容易触景生情,将自身辛苦遭遇寄托于万象之间,秋的萧瑟更容易拨弄心中情绪,让愁丝绕了又绕、缠了又缠。象征着团圆的中秋佳节也在秋天,阖家团圆是欢,飘零两地是悲,迁客骚人只能在明月夜中,思念着千里之迢的故人。诸般因由想加,他们心中的秋又如何不悲?


虽然秋天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伤心事,人间繁华的落幕时,但我仍眷爱着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田间是金黄一片,枝头是果实累累。去年深秋时,我在山里住了两天。天是湛蓝的,山坡上是一株株柿子树,尽管叶子已经掉光了,但一个个沉甸甸的柿子,挂满了梢头。亮眼的橙色,是深秋里最好的装饰。

10楼
齐天尘SN 发表于:2024/8/25 16:09:23
借问人间万千情(一)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说起人的情感,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喜怒哀乐”,又或者是“七情六欲”。自古以来,老祖宗便对人的情感有所探究,《礼记》将人的情感概括为七种,即“喜、怒、哀、惧、爱、恶、欲”,合称为“七情”。儒家、佛家乃至医家也都有“七情”一说,虽有些许差异,但大抵如是。但人情感之细腻,又远非七种能囊括,譬如文学作品,若是心思细腻,很快便能捕捉到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情感,在作者构筑的场景里,与之产生共鸣,从而获得与作者共情,与时光对话的奇妙观感。


先说大家都喜闻乐见的“喜”。说起喜,古诗文里相关的文字不胜枚举,随口说来,便是经典佳句,如“漫卷诗书喜欲狂”“春风得意马蹄疾”等等。喜的写法也很丰富,有平铺直叙的,有以他人之喜来衬托自己之喜的,还有用环境来衬托自己心境的,等等。我记得之前学写诗时,老师说起诗词所用的韵脚,道是“三江”“七阳”等较悠扬的音韵多用于情绪舒朗、心境开阔的诗歌作品,而“四支”“八齐”等较短促的音韵则刚好相反。虽说也有例外,但大体来说,“三江”“七阳”音韵里来表现喜悦情绪,还是占据大多数的。


在写喜悦的诗歌里,我个人觉得最为经典的,要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杜甫中晚年经历安史之乱,眼看家国破碎,生民罹难,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此时的杜甫,满腔悲愤,又恨报国无门,所作诗歌多为战乱时的所见所闻,如三吏、三别等,作品中的人物多为战乱里饱经风霜的平民,有新婚夫妻,有孤寡老人,每首诗歌的背后,是一个个被战争摧毁的家庭,他的风格也由青年时的慷慨意气转为沉郁顿挫。而《闻官军》一诗,是杜甫中后期作品中少有的描写喜悦心情的诗,虽只有短短四联,但通篇都能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里的喜悦。音韵同样激昂慷慨,在诵读时,会发现自己的情绪也随着诗歌节奏的推进,油然生出一种喜悦来,这便是文字的魅力了。


杜甫此诗,通过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他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一家人的反映。山河沦陷于狼牙太久了,长安、洛阳两京失陷,大半个唐朝领土落入叛军之手。如今忽闻官军报捷,河南、河北收复,史朝义自缢,杜甫先是惊讶,随即铺天盖地的喜悦席卷而来,令他涕泪沾湿了衣裳。他的家人们听到这个好消息,也同样兴奋不已,纷纷奔走相告。杜甫因着喜讯心情大好,白天里便高歌纵酒,又因客居巴蜀久未还乡,便想着回老家,亲眼看看这阔别了多年的洛阳城。杜甫将他的喜悦淋漓尽致地融入诗中,仿佛每一句都在说:看看,我是有多么得开心!安史之乱结束了,这是个多么令人振奋的消息!


杜甫久经辗转,终于在晚年亲眼见证战争的胜利、失地的收复,比之陆游、辛弃疾、张炎等一众宋朝中后期的词人,也算是另一种“幸运”吧。

共1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2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五月吧论坛
Processed in .04706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