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又颁布诏令,禁止说鲜卑语言,使用汉人的语言。接着又征收天下书籍,南迁洛阳的鲜卑部族死后不许将灵柩运回北方,只能在洛阳安葬。依照史书的记载,全国采用汉代的度量衡标准。鲜卑的几个亲王都重新娶汉族五姓的女子为妻,原来的鲜卑妻子为侧妃。由此,北魏的全面汉化之路迎来高潮。也使得许多鲜卑贵族积怨深深。这些改格中又以分名姓影响最为深远,北魏的统治阶层是鲜卑人,占总人口的少数,以汉人人数最多。在以往的时间里,北魏的君王们往往一手拉拢汉人门阀,一手维系着鲜卑族的统治纽带,做着左右手平衡的达人,从而导致自上而下民族间的隔阂始终未能消解。甚至酿成动乱,波及自身统治。为了从根本上打破民族隔阂,拓跋宏采取了四十多年前崔浩曾经提出的分名姓政策。将鲜卑姓氏改汉姓,拓跋改为元氏,波波改为长孙氏等。将皇室元姓定为本地最高。鲜卑八姓与汉人五姓、催王卢李正为第一姓氏,又划分各郡姓氏,行成一套汉人门阀加上鲜卑贵族姓氏的门阀制度。和当年的两晋一样,高门子弟生来享受特权担任G官,寒门子弟则只能出任下级g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的局面在北魏出现,这样做的好处是,从此北魏境内不再有胡汉之分,也将鲜卑贵族与汉人门阀的利益诉求更加紧密的绑定在一起,扩大了北魏的统治基础。但作为一场封建时代的王朝改革,孝文帝不可避免的具有着时代局限性,汉化改革的实质无非是将财产和权力的在分配,而在分配过程中就会有一部分受到冲击,在分名姓组的过程中,一部分原本是统治阶级的鲜卑人却因姓氏未能达标,既没有分数第一国姓性,也没能排在第二郡姓中,这些鲜卑人的身份骤然从统治阶级掉落到鲜卑寒门。从此前途渺茫,这导致原本维系北魏统治的先卑族群纽带产生撕裂,加之门阀制度的弊端不断暴露,上层豪门日渐奢靡无度,下品寒门却要艰难度日,也为后来北魏的灭亡埋下祸根。
公元490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正式亲政,而摆在拓跋宏面前的却是一个社会矛盾尖锐急需深度改革的鲜卑王朝。从北魏入主中原以来,自身保留的落后zhengzhi经济制度始终无法维系其在中原的统治需求,因此给北魏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民族矛盾越发尖锐。
在拓跋宏亲政前的一百余年里,北魏境内爆发的各族人民起义就多达八十余次,尽管从拓跋珪时代起,北魏的君王们都在不断推进自身的汉化进程,但多数改革都只停留在典章制度层面的照搬,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北魏社会矛盾的核心。于是在冯太后时代,颁布颁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力图缓和北魏在基层治理上与百姓之间的生存矛盾,而当历史的重担交到拓跋宏手中时,唯有进行一场触及核心的改革才能使北魏摆脱困境,然而改革的主场却不能设在平城,历过百年这里聚集着太多鲜卑旧部,保守势力十分强大,因此拓跋宏选择迁都洛阳,摆脱鲜卑旧部的束缚,在中原王朝的核心地带,寻求与汉人门阀更深层次的合作,以此来缓解尖锐的胡汉矛盾,维护北魏的统治。
公元494年,北魏正式迁都洛阳仅一个月后,拓跋宏便迫不及待地推动新一轮的汉化改革短时间内接连颁布两道诏命,其一禁止鲜卑人穿胡服,其二让平城之民迁居洛阳,免除三年赋税。拓跋宏急于求成的两项举措招致了平成旧部大为不满,拓跋宏所面临的改革阻碍依然强大。而就在此时拓跋宏接到边将报告,南齐雍州刺史曹虎遣使请降,这让正想转移国内矛盾的拓跋宏极为惊喜,决定以萧鸾外支篡权为名讨伐南齐。
投诉D杀小寒抄袭网文,请哨子判小寒出局
不重要啊,但是这样抄过分了吧
不重要啊,但是这样抄过分了吧
投诉D杀小寒抄袭网文,请哨子判小寒出局
好,先晚安。明天跟梅姐她们看。
好,先晚安。明天跟梅姐她们看。
好的,规则是:非原创或非首发的杀帖一律判出帖者出局。
所以我可以客气点投诉非原创首发,但是要求一样是判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