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吧论坛

http://www.wuyue8.com/bbs

共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20 条, 页签: [1]
[浏览FULL版此帖]

标题:五月吧第546届风云『剑侠情缘3』第二轮隐元1贴杀孙飞亮XJ(刺)

1楼
徐诺 发表于:2025/2/22 21:32:41
有我处,皆有佛





众生万象,

万象归一。



一 信论



佛教传入中国,就受到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者的青睐,与儒家并行天下。

佛教所宣传的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思想,与儒家宣扬的仁爱天下,似乎有异曲同工之秒。然而在中国封建王朝,却仍有“以佛统儒”、“佛儒不二”的思想。道安在《二教论》中认为孔丘就是佛门弟子,而连老子也成为佛教尊者,似乎有点牵强附会。但道安作为封建王朝的一员,尊崇“以佛统儒”的王朝法论,这已经说明佛教思想在封建王朝的地位是一览众山小了。


儒家在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心中,确实可以“善治朝廷”,用儒家的君子之道来稳固江山,并且还可以获得“善人君”的美名。“仁政天下,为百姓谋顺,乃为君国之福。”汉武帝依照董仲舒的“以儒治天下”的思想,确实巩固了汉家基业,儒家的思想。


在唐朝初期,是佛教的低迷时期,佛教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对。高祖武德四年,太史令首先发难,上表批评佛教,罗列罪状,请求罢废。他指责佛教剥削民财,割截国贮,建议国家采取措施。当时因护法沙门法琳“频诣阙庭”,多方申辩,使唐高祖将傅奕上表暂时搁置。但傅奕并未停止对佛教的攻击,在《法琳别传》公然宣布:秃丁之诮,闾里盛传;胡鬼之谣,昌言酒席。这给佛教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于是,佛教徒们纷起撰文反击,如释普应作《破邪论》二卷,李师政撰《内德论》和《正邪论》。法琳认为,这些文章难以击中要害,故而另辟蹊径,斥责其虚谬,作《破邪论》。同时他与亲王及公卿、侯伯,寻求朝廷内部和达官显贵们的支持。不久,太子李建成等奏上《破邪论》,高祖看后,动摇了破佛的决心。像傅奕这类学士,对佛教的反对如此激烈,不是先知先觉,是对王朝统治的一种蔑视,当然,站在学者的位置,看到“以佛治国”毕竟不是现实,佛是修生养性的哲学,治国之术只能作壁上观了。


国存之道,在于统治有方,孔子施仁政救春秋,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董仲舒独尊儒术,为大汉基业为重任,一个为人成仁,一个为国成治。出发点是不同的,但都统一于和平而产生。梁武帝举全国尊佛,致全国佛教盛行,犹甚印度,僧尼受国族待遇,建庙造寺,达官贵人七日一拜,十五日一祭。牢固了佛教文化,却泛滥了民生安危。将儒佛错位,这是简单的个人崇拜,就范缜几个先见之人,是难挡中流的。


治国是权术,也是修心。不得天下心,是为个人修生养性之学,虽以慈悲,却是个人之心力;儒得苍生,是为对苍生施以仁爱,是以天下而言。

把佛放在治国之上考究,终究如枯枝摘果,未见芬芳。



二 自秉



皮囊如花一月短,神识似水千般长。

佛家讲十二姻缘,世人最初的一念无明而在行为上造就各种不同的业,这些业藏于世人的神识之中,使人们受神识之思想而投胎重世,,遂产生了色、受、想、行、识五蕴,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投胎之后,便对五蕴六根产生执着的追求,从而具有烦恼和名利的意识。生老病死皆为烦恼,要解脱烦恼,佛家认为“心存俗念,乃烦恼之源。”《心经》说色为烦恼,要解脱烦恼,必先空色行识,让心灵与行为达到忘我境界,将尘俗放在心外,那么走进了陈继儒的“胸无半点尘埃,随处皆为净土。”


曾有一位大师,写了一部《金刚经疏抄》,然后他就挑着担子,带上他的《金刚经疏抄》出去参访,看看能不能遇到一个对手,能够和他对答得上。走到半路他又饥又渴,看到一位卖点心的老太婆,于是就向老太婆买些点心。老太婆说:“我问你三句话,你如果能回答,我就给你吃,你如果回答不上来,我就不给你吃。”他想又有什么话能把我难住呢。老太婆就说:“《金刚经》上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大师,你点的什么心呢?”这下可把他难住了:是啊,我点的是什么心呢?回答不上。后来,他寻思来寻思去:我苦苦研究了二、三十年《金刚经》,写出一部《金刚经疏抄》,竟然被老太婆的几句话给问住了,于是他把《金刚经疏抄》付之一炬。


世间,衣食住行,名和利,都在身边。信徒是无住心,人赐我,我上,不赐我,不争。所谓“但看脚下,莫问前程”。而成就,不去执著,不去期盼,就如花在春而生芳华,月在水而有诗意。


无住是一种境界,来去不留痕迹,那么无念呢?无念是一种修行,修到不起杂念。譬如打坐,反而觉得念头更多了,那就不叫无念了,那就叫有念。有念就有烦恼,只有无念才没有烦恼。这个无念是从主观上说的,实际上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本来清清净净,有人就苦思冥想,想出一个事来;或者本来没有是非,他非要说出一个是非来,那就不叫无念了。

佛教的名利观应该是立竿见影而不是捕风捉影的。

人为了追逐名利,经常捕风捉影。


忘我非难事,佛说平常心即是道,何谓平常心?佛又说空是一切。陈继儒说:“参破名利场,得了也好,失了也好。”而在芸芸众生之中,又何止一个俗念。红尘痴梦,还不是人去楼空。


何谓佛?独坐禅房,燃香闭目,静观世相,蒙蒙然如混沌世界。

静坐禅房,是忘却烦恼的功夫,而静心思过,却是觉悟自身的妙方。

忘我不能忘其身,是为非忘我。正如佛曰:“斩断是非根,跳出三界外,方升极乐天。”



三 参破



《观心品第十》曰:万物皆从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


世相混杂,而万物皆有定律,种因得果,因果循环,施善因得善果,种恶由收恶报。众生惨苦,释迦牟尼渡尽恒河沙弥,得成正果,然民间疾苦,何谓解脱?

万般生平,无此有终,缘化苍生,然其有终结,佛之本论,需教化世人,看破世相,渡其烦恼,空其所念,才能闲身万象。


三皈五戒,为佛家之戒律,除去一切杂念,方休正果。

五戒对佛教文化的定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虽说作为人性来说,未免有悲切,但能提升信念,与禅之悟为同一理论,不可灭,也不可让他灭。


陈继儒说:“佛只是个了仙,也是个了圣。人了了不知了了,不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了。”意思是说佛只是个善于了却俗尘的神仙,也是善于了却烦恼的圣人。人虽聪明,却不知该了却一切烦恼,不知了却万事便是聪明,如果心中还没有放下的念头,那便是还未完全了却。这也是对五戒的概括,如果了却不了空和存,就不能真正的看破万相,也就不能得到真正的禅悟,那也只是个落在尘世的虚幻罢了。


佛家认为人是有罪孽的,六根为罪孽之源。

忘却一切虚幻,六根变成慧眼。故有“慧眼无限量,甘露灭名称”之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不能看轻名利,被烦恼困惑,那么就如身入火笼,一刻不得安宁。


烦恼何来?自于心中无边的欲望,这欲望便是苦海,如果少些欲望,多些安然,就会轻松自在。

安禅何必需山水,灭却心头火亦凉。



四 归一



释迦牟尼在恒河河畔度恶鬼的时候曾说:“万法归一,是归一善,最后必然是善人世界,世界大同。”

佛法清源,归为天界,然一切本愿,皆为慈悲普渡,万象为平。

世界是大家的世界,是和平的世界。圆寂是自然的圆寂,不污垢尘世,不染红尘分毫。清净修为,众生行善。

万物起于一,又生万相,终化为一。一是大同大悟,世界大同,本源大同。心中无佛,自身是佛,随处有我,随处有佛。


归一,一切皆归。生者,为众生而生,逝者,为众生而逝。

大千世界,山山海海,万物顿灭,又生万物之光,终究是轮回。

涅槃,重生,顿悟,灭迹,都是一场站在黄泉彼岸,见依稀人影,却见水中月雾中花的茫然。

如此幻象,终究归一。

2楼
徐诺 发表于:2025/2/22 21:41:40
这个是后台发出来的时候代号错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这个 隐元1的贴杀。
3楼
林白轩XJ 发表于:2025/2/22 23:51:01
都没有最佳杀贴了,还写这么好看
4楼
阿萨辛XJ 发表于:2025/2/23 8:31:56
奢侈
共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2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五月吧论坛
Processed in .0312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