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在苏东坡大量的传世之作中,印象最深的却是这一首自题诗。
在今日看来,这句诗似乎有一些凡尔赛的意思。就像你去问一个首席畅销书作家,你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他的回答却是自己在小学,中学,大学各拿了一次60分。
他已经有那么多的成就了,偏偏就要那自己最不成功的三件事来开玩笑。
但是你们说,有没有一种可能,是苏东坡先生觉得自己在文学上的成就放在官/场失意面前,毫无分量可言?
会不会他人生的第一追求还是拜相挂印?
多少次我们被劝慰说,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何不乘一叶扁舟而去,做个逍遥闲人。却仍会在午夜徘徊时,想起拜相封侯之事。
会不会有铁马金戈悄悄入梦而来,在你的耳边私语,提醒你你这一生所求,绝非眼前而已。
还记得年少时候的梦吗?还记得最初启程时立下的宏愿吗?
会不会,文学领袖的头衔,也无法抵消那个进士及第的少年郎心中生当五鼎食的夙愿?
入朝,经世,治国,流芳……
这才是他当初想要走的人生之路呀!
栋梁之材,老于沃野。这是何等的遗憾呀?
庄生曾说,树沃野自如,无用之材,方可与天地共长久。
可庄生又曾说:鲲鹏之行,扶摇而上九万里。
正如苏轼可以用美食,书法,绘画来充实自己,可总有一个时刻,他会惊觉自己心底有一片地方是空的。
他难道便不想如同那鲲鹏一样,扶摇直上?
这时的他会不会想假如回到嘉祐二年,那个刚刚入仕的自己能否有另外一种结局?
他本是仁宗皇帝想要留给下代君王的治世之才呀。
如果,可以让他重来一次。
会不会历史上将会多一个岌岌无名的**,而文学史上将少了一个大家?
从此,我们将少了牵黄擎苍的豪情,我们将再也听不到的大江东去的《赤壁赋》,我们将少了身如不系舟的随遇而安……
便是这般,他会不会仍是要义无反顾地按下那个重来的按钮?因为他知道,心底的某一块缺失要用这种方式填补起来。
然后,北宋哲宗时期,多了一个谥为文正的太师。从此,后人再也不会记起苏轼的名字?
如果可以,他会去交换这样的人生吗?
大丈夫立于天地间,当生偿所愿,何赖身后乎?
如果有这样一个按钮,或许我会希望东坡先生可以按下。
只是,不会有这样的机会。无论重来多少次,那个年代的北宋,注定会造就一个满腹不合时宜的苏东坡。
对啊,不当官怎么为百姓做事?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前人努力出来的,不是天上掉来的。
那也太难为人家啦
那也太难为人家啦
不行投个梁山吧
我倒觉得苏轼是看清世事,九死一生以后的洒脱。这首诗写在回京城的路上,可他已经不想去那个地方了。我觉得意难平的是他没有回到眉山老家,没有见到小苏,走的时候身边也没有知心朋友,只有苏过一人。想当初乌台诗案,那么多人不顾被牵连的风险出手相救,一下就戳中泪点。后面又和王安石和解,两人惺惺相惜,成为了好朋友。还有那参廖和尚,不远万里要去海南看苏轼,结果死在了路上。士为知己者死,真滴太浪漫辣!苏轼的人格魅力真滴太耀眼辣,和他做朋友泰酷辣!如果说李白是谪仙人,那苏轼就是有血有肉的、接地气的人。
就章惇这个老小子,乌台诗案的时候出手相救,后面又背刺了苏轼。
不行投个梁山吧
高俅当初不就是苏轼送给王驸马的吗,哈哈哈
高俅当初不就是苏轼送给王驸马的吗,哈哈哈
我打自己,很有精神!
苏轼这首诗,并不是意难平,而是真正在总结自己的功业。
如果说苏轼在黄州写下《寒食帖》时,还在为自己的人生经历而悲怆。但写下《自题金山画像》时,苏轼已经六十六岁高龄,早已看淡功名的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发现自己人生功业的三个巅峰,正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在黄州苏轼文风脱胎换骨,他不仅成就了“东坡”的雅号。
还写下了《定风波》、《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黄州,苏轼写成了天下三大行书之一的《寒食帖》。
此外,就在苏轼被贬谪至黄州的当年,黄州遭遇一场大疫,身居团练副史一职的他,身份低微,并无处置地方事务之权。但他并未因此选择置身事外,明哲保身,而是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圣散子药方取出,救民于水火。
惠州是苏轼第二个外放之地。苏轼到了惠州,兴修水里,搭桥建堤,得到了当地民众的爱戴。
工作之余,他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闲暇之时,他写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真的将岭南当成了“吾乡”。
贬谪儋州时,苏轼已年过六旬。
他在儋州一如在惠州时的兢兢业业,不仅仅修水利兴农业,还开办学堂,教化民众。自苏轼到来,儋州的举子们终于有人考上了进士。
苏轼不仅仅是文学奇才,美食家,书法家和画家,不仅仅精通琴棋书画,他同样也是一位优秀的地方官,是治世之能臣。苏轼回顾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仕途,更不在密州、徐州、湖州,恰恰是在这黄州、惠州和儋州。他没有悲切,没有意难平,他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是真正的大丈夫。
错过了交帖时间。看到你这个帖子有感而发
人生诸般无奈,心灰怎比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