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苏东坡晚年时候自提的一首诗,这首诗写出了他一生中三次被贬的感慨。诗中的“已灰之木”、“不系之舟”和三处被贬的黄州惠州儋州三个地名,看似写了他晚景的凄凉,但是作者要表达的却并不在于此。诗中的“平生功业”这四个字就好比一架拥有天花板般战斗力的飞机引擎,“嗷”的一声,就将整首诗的格局带向高处。
在某些传记关于人物的评述中,往往以一个人的官职高低、运势好坏来作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如果您要是以这个标准衡量,那这位东坡先生真算不上成功,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十足的倒霉蛋。
不信?请看大屏幕:
场景一:苏轼21岁进京赶考,成绩非常之不错,结果,母亲去世,按照的当时的孝道思维,要回家守孝三年。三年,没人等你,人才的春天是一茬又一茬,三年有无数春笋钻出来。
场景二:四年后,苏轼这棵老竹子被欧阳修举荐参加考试,成绩斐然。然,几年后父亲又去世,苏轼跟弟弟一起回家守孝,又三年。
场景三:几年后,苏轼终于回到京城,正当他准备大干一场,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他被卷入了“乌台诗案”。由此开启了他颠沛流离的被贬之路。之后他又被贬到了惠州、儋州。等结束被贬生涯好运眷顾时,他已垂垂老矣。
回顾苏轼这一生,由于被贬几乎辗转了大半个中国,看上去确实够倒霉的,但就是这么倒霉的一生,于此等偏远的流放地,却还是让苏轼“玩”出了花样。在那里,苏轼犹如涅磐重生。给自己的人生交上了一份让世人慨叹的成绩册:
在黄州,他以一道“东坡肘子”流传至今,他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的情怀被后人传唱至今;
在惠州,他关注民生,修建水利,修筑了有名的苏公堤;
在儋州,他传播中原文化,推崇医学,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了海南第一位举人。
纵观苏轼的流放生涯,于颠沛流离中展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苏轼这一生,真正是吃好、玩好、做好。大才子,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