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乍一看首句颇有心灰意冷之感,而事实上这一生的甜酸荣辱,才华傲骨,都在最后的“黄州惠州儋州”,诗句中实则凝练了他历尽世事的宁静与旷达。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宦海沉浮,生于眉山,终于常州,一路走过杭州、扬州这样的繁华清灵地,也曾到过黄州、惠州、儋州这样的人生低谷处。经历得多了,才练就这一身的通透旷达,尤其是在低谷期的三地,于苏东坡个人而言是不幸的,被“流放”到那样幽辟的不毛之地,为朝廷、为官/场主流所遗忘,身心都遭受巨大的创伤。但于文学、于这三地而言,又是幸运的,苏东坡在对命运的洪流无数次的叩问中,成就了如今依旧光彩耀目的“东坡文化”。而在这样困苦的环境之中依旧能够攀上高峰,与他自身的胸怀有很大的关系。
宽广的胸怀造就了苏东坡坚韧旷达的性格。在身心的双重打击下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是突破重围走向巅峰的基础。他深善自我调适,初到儋州时,他与朋友抱怨这里“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但后来他用民间薯米制作“玉糁羹”,自酿“真一酒”,在苦日子中硬生生冲杀出一条有食有酒的“养生”之道,才能用心灵去感受到苦寒之地的独美之处,最终收获一份别样的人生快意。
宽广的胸怀赐予了苏东坡情系黎民的慈心。贬谪惠州期间,他不在其位,亦要谋其政,千方百计创造机会去关心民间疾苦和地方建设。他帮助解决驻军用房与扰民、纠正米贱伤农的问题,倡议捐建东新、西新两桥一堤等等,虽为罪臣之身,却不息为民奔波劳苦之心,是他的精神思想境界不断提升的导向。
宽广的胸怀吸引了苏东坡广阔丰富的朋友圈。每到一处,他总能交到“各式各样”的朋友:有僧有道,有官有民,他们的开解与陪伴,是他在困境中依然飘逸潇洒的动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再艰苦的日子,只要保持坚韧旷达的心,心系天下的宽广胸怀,在磨难之中提升自己,终有拨云见日,更上一层楼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