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有别”,关于两性之间的礼数,在2500多年前的《礼记·效特性》中就有一定表述,男女因生理和心理的差异,在遵守的礼、法上各有不同,相互交往应慎重守礼。这里的“礼”,可以理解为“边界感”。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交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但是周公制礼奠定了中华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础,依然值得借鉴。当今社会,在健全的法治和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之外,两性交往,还有一个靠人们自觉去把控的尺度,即,本文讨论的核心:边界感。
在此说明一下,本文讨论的关系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或情侣(夫妻)之外的、纯粹的朋友关系;且只讨论沿袭了五千年文明史、受中华民族法律和道德约束的中国人。
我认为两性关系的边界感无外三者:心里防线、言语尺度、肢体距离。
暧昧,从来不是无中生有,它潜伏于不恰当的情感(情绪)的表达中。
因此面对异性,首先要筑牢心理防线,明确双方是纯粹的朋友关系非情侣,只有这样,才会预防、约束并提醒自己:不有非分之想,不做越界之举,保持一定距离,文明和谐相处。
异性之间,得以相识相处源于缘分,彼此之间难免有好感,所谓异性相吸。
因此在言语上,要注意尺度,不适合开的玩笑不要开,不适当的关怀和温暖不要送,不要因为自己言语不当让对方产生不应有的遐想,这是对自己对他人的尊重。当然,对方言语尺度不当时,要学会回避、甚至指出。
肢体过多的接触会让彼此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大概率会催发荷尔蒙分泌。频繁的肢体接触更会激发人的生理反映,可能会使自己或对方做出错误的判断、错误的举动。因此交往中,要保持安全合理的肢体距离,举止有礼有度,避免亲昵动作,避免尴尬和暧昧,这是对彼此的保护和尊重。
现在看来,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不是也同样适合现代人?老祖宗的谆谆教导不要忘,“克己复礼为仁”,能够克制和约束自己,这就是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事要靠自觉,难道要靠别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