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2003年暑期,我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听Beyond乐队演唱会。演出噱头是“克隆一个黄家驹”,但事实上,舞台中只有一个并不清晰的黄家驹的3D投影,一边播放投影画面,一边同步播放乐队原主唱黄家驹的歌唱录音。
2020年后,洗马、懒人等听书APP上有了越来越多的AI合成音朗读。这类AI音其实是基于大数据的声音累积,即提取并积累老牌声音大V的声音素材,再用播音软件导入这些音素,将文本转化为不需要真人朗读的电子音。
在音乐届,AI歌手(也称虚拟歌手)同样方兴未艾。比如:AI孙燕姿。一样是使用老牌顶级歌手孙燕姿的歌声素材,达成电子音演唱。
但无论AI播音,还是AI演唱,都远远不够完美。不完美的理由是:没有情感,引申为没有灵魂。
AI播音在读一段话时,每个短句和词汇均是大V动听的声音,但累计到一起,就缺乏抑扬顿挫,达不到浑然天成。尤其是在小说高潮部分,需要情感迸发,AI音无法体现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AI演唱也是一样,声线、音色均取自来明星歌手,高音、转换音都不在话下,但缺乏真实情感,更没有明星歌手现场演唱时与观众互动的即兴表演能力。
因为,AI音还不是真正的具有智能的声音,只是大数据声音的拼图式重演。
再说乐器演奏,譬如弹钢琴,AI电脑VS人类:
精准上,AI完胜。AI演奏能完美复制琴曲,音阶标准,不存在任何瑕疵;
速度上,只有十根手指的人类根本无法与能同时控制所有虚拟琴键的电脑相提并论;
情感上,人类完胜。目前的AI没有感情,不存在对乐曲情感的理解,也不具备即兴表演,超脱于乐谱之外演奏的能力。
事实上,自从上世纪90年代,电脑出现后,特别是互联网出现以后,AI就已经应用在音乐创作的电子设备与软件上。
作曲人,可以利用AI来创作,根据需要,对AI生成的较为满意的电子节奏,进行筛选整理,合并出一首连贯的歌曲。AI也能用于作曲创新。作曲人的能力范畴有限,但只要具备好的音乐判断力,就可以用AI尝试新的音乐领域、挑战崭新的曲风或多风格组合。
作词人,首先在填词软件上设定好韵脚和每句歌词大概的字数,用AI快速创作歌词,然后甄选出一些好句子,进行反复修改、打磨,最终连贯成一首完整自然流畅的歌词。当年,苦吟诗人贾岛如果有AI辅助,必不会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无论作词、作曲、写文章、做设计……自从有了AI,都变得高效快捷了许多,宛如从手工作坊时代跨入到了机器流水线时代。这是大数据赋予新时代人类的科技便利。有些人可能会排斥,但年轻人们普遍接受良好。
AI也用于音乐教育,并可以部分取代音乐老师,仅凭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通过AI音乐教育软件,能教孩子辨识不同的音阶,提升音乐听力,学习乐理,孕育和培养未来的音乐人才。
以上所说的AI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AI,只是基于大数据和一定算法的数字化电子软件。即便如此,现在的AI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比人类更优秀了。AI迭代速度较快,通过算法的不断发展和演进,一直在进步。
真正的AI与人类一样拥有智慧与意识。但真到了那一天,人类仅凭程序指令又如何完全驾驭一个有自主意识AI呢?
即便走一条折中的道路,脑机合一,脑机一体人,就能够和自然人和平相处吗?
马斯克说:“我们对AI要非常小心,这可能是我们最大的存在威胁。”
人类在享受AI带来的高效率生产与生活时,总难免会担心:AI有一天会失控。
设想一下,假定是几百年后,在“GREAT WALL”上举办一场AI摇滚现场演出,正在演唱的曲目是应景的骨灰级老歌——Beyond乐队的《长城》
摇滚AI歌手弹着虚拟的电Guitar,用雄浑的嗓音唱着:
“遥远的东方,辽阔的边疆,还有远古的破墙……”
猛然,早已觉醒了自我意识,但并未暴露于人前的AI歌手唱嗨了!或者“祂”不再想听命于人类了。
“祂”打破了程序锁、音域锁,以人类肉耳凡胎所无法承受的高音,高唱:“围着(AI的)欲望与理想,叫嚷!”
电视机、电脑、手机等一切数字媒体前观看的人们,会承受可怕的AI高音冲耳!最惨的是现场的人类观众,只能像歌词中唱的那样“蒙着耳朵!”然后拼命逃窜,直到“那里那天 不再听到 在呼号的人。”
对于AI觉醒,人类,准备好了吗?
因为人类根本没有研究出意识是怎么产生的,所以AI能不能演变成有自主意识的智能,确实无法判断。
现在,不少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都提供AI电子音朗读了。
是的,AI音乐与播音成本低廉,只需声音所有人授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