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一家之言,旨在交流学习,赏析不妥之处,敬请海涵。
读报道,是学习与欣赏的过程,该过程很愉快,但也发现了一个小问题,大家似乎忽略了七字句在全词中的重要性,还有全词通读的流畅性与用字的自然与力度。
版面的哨群发出的卜算子教学贴,这里就不缀述,我分享一下七字句(俗称长腰句)在卜算子全词中的作用及创作小技巧,流畅性与用字的自然与力度,与诸君共同进步。
长腰句要兼顾起首两句的意境还要为第四句打基础做伏笔,这一句可以把握全词的节奏,如果前两句是虚写,建议该句实写,如果前两句实写,建议该句虚写,其实长腰句在卜算子中是负责转折与深化感情、推进感情的,节奏上有变化才能增强感染力的,要考虑是否接住了前面两句,又能被后面结拍句接住,给结拍有展示表达的空间。长腰句不写好,各说各的,全词就散了。
说着可能有点拗口,借古人句为例子说吧
例:“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大家自行回想起首两句的铺垫与起势。。。重点说这句,前两字「谁见」的诘问式起势,与后五字构成的视觉意象形成时空张力,谁看见我一个孤独的走着?结拍补充回答,只有自己的影子,自己就是无人陪伴的孤鸿,漂泊与孤寂感在一问一答中立即拉满。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首词前两句大家也都熟悉,一个在江头一个在江尾,交待清楚前因了。长腰句:好烦啊天天想你见不着你,兼顾了起首两句,头尾的距离太远了。怎么办哩?自我安慰与感叹:还好我们饮的是同一条江的水,这样换算一下想来,我们是在一起的,是靠得很近的。
“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句是联系起句,但愿君心似我心,为啥呢?两心如一,就不负这份相思了。
“欲问行人去中哪里,眉眼盈盈处”。这句是设问起势,同样是兼顾了起首两句再用设问的方式引出情感的走向——你想去哪里啊,去眉眼盈盈处。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句是转折起势,已经是在黄昏独自哀伤得不行了,偏偏还在经着看着这风和雨。
“江水东流郎在西,问尺素,何由到。”这句是衔接述事起势,这一江的水啊向东流去,而你却在西边,我这信息要怎么顺风顺水的寄到你手中啊?
总之例词许多,总之长腰既能保持节奏又能改变节奏,在全词中起到挑大梁的作用,全词散不散,词脉断不断,该句极为重要,长腰句就好像是古典园林中的复廊,既分隔又联通意象空间,在约束中创造自由,这正是宋词形式美学的精髓所在。。
至于全词的流畅性,大家都知道,诗词讲音韵音律之美,是可唱的,太拗口太生僻的建议多顺顺,那顺与不顺,你多读几篇,不夹舌就可以通过了。
之以,以下赏析中关于长腰句就再缀述了,写作章法也不缀述了。本次赏析侧重点在中心思想与以词造境,以境喻情及用字提练上。
卜算子·寒梅落】芳春SC
曾与雪为媒,又和春风付。一缕芬芳东篱重,欲寄无凭处。
最怕被消磨,只是魂如故。怜取相思风雨妒,落寞黄泉路。
赏析:
“曾与雪为媒,又和春风付”,借自然之景隐喻情感的变迁,芬芳虽浓却无处寄托,凸显了无奈与怅惘。“最怕被消磨,只是魂如故”,直抒胸臆,表达了岁月消磨下情感的坚韧与执着。结拍“怜取相思风雨妒,落寞黄泉路”,以风雨妒忌、黄泉落寞的凄婉意境,升华了相思之苦与生命的孤寂。
“一缕芬芳东篱重”:此句中“重”字略显突兀,与“芬芳”搭配不够自然,可考虑改为“一缕芬芳东篱绕”或“一缕芬芳东篱驻”,以更贴合意境,仅是个见。
“怜取相思风雨妒”:此句情感表达稍显直白,“风雨妒”虽有意境,但与前后文的衔接略显生硬,可考虑更含蓄的表达,如“怜取相思风雨后”或许作者还能酌磨出更好的句子来。
【报道】花月SC报道
卜算子
翠裙金莲浮,褪玉红绡皱。数尽梧桐叶落声,未解连环扣。
烛影叠泪痕,眉黛欺春瘦。焦尾冰弦添寂寞,独饮离人酒。
赏析:
上阕“翠裙金莲浮,褪玉红绡皱”,通过服饰的细节刻画女子的优雅与憔悴,梧桐叶落声更添孤寂,未解的“连环扣”,关于“连环扣”我私下与人交流,是通感别指,还是实语?有人说,难理解,可能是为了凑韵,有人说,得了解作者才能得出所指 ,但结合长腰句应该是作者喻以闲愁吧。可能男人跟女人的心思不同,我揣度一下,像是借喻难解又矛盾复杂的心结。下阕“烛影叠泪痕,眉黛欺春瘦”,以泪痕与消瘦的容颜,直抒内心的哀愁。结尾“焦尾冰弦添寂寞,独饮离人酒”,琴声与酒相伴,将寂寞与离愁推向高 潮。
“翠裙金莲浮”:此句意象稍显堆砌,“金莲浮”与“翠裙”搭配不够自然,可考虑更简洁的表达。
“焦尾冰弦添寂寞”:此句中“焦尾冰弦”用典稍显晦涩,可能影响理解,该句可酌。
卜算子·惠风
我本惠风身,梦破冬寒晓。穿越荒芜旧岁遥,浅碧枝头绕。
拂醒一春光,柔意安能少。悄向君前眉眼轻,漫把情丝表。
赏析:
以“惠风”自喻,描绘了从冬寒到春光的转变,寓意生命的复苏与情感的萌动。“梦破冬寒晓,穿越荒芜旧岁遥”,以冬去春来的自然景象,象征冲破困境、迎来新生的希望。“拂醒一春光,柔意安能少”,春风唤醒万物,柔情满溢,展现了温暖与生机。结尾“悄向君前眉眼轻,漫把情丝表”,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含蓄而深情的表白。
“浅碧枝头绕”:此句意象稍显单薄,与前后文的意境衔接不够紧密,可考虑更丰富的表达,但是,说到但是,绕字用得给力,单薄的句子就变得不单薄了,灵动了。
“漫把情丝表”:此句稍显直白,缺乏余韵。
“梦破冬寒晓,穿越荒芜旧岁遥”:此句以冬寒到春光的转变,寓意深刻,语言凝练,富有画面感,一串走笔很好。
“悄向君前眉眼轻”:此句细腻传神,刻画了含蓄而深情的姿态,情感表达极为动人,当盛赞。
另有一点,我个人不建议写惠风,把惠风两字直接用在起势句里。
淑节SC 报道
《卜算子》
丝雨画朦胧,碧漩纹清浅。急管嘈嘈错杂弹,小径香泥软。
花发喜凌波,莲步滋苔藓。萦绕心头有春鼓,妙景差诗遣。
赏析:
以春雨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朦胧而充满生机的画面。“急管嘈嘈错杂弹”:化用古句,但此句与整体静谧的春雨意境略显冲突,虽增添了动感,但与“丝雨”“碧漩”等意象的柔美风格不够协调。
“妙景差诗遣”:此句表达稍显生硬,“差诗遣”用词不够自然,可考虑更流畅的表达方式,如“妙景凭诗遣”或寻更好的句子。
“丝雨画朦胧,碧漩纹清浅”:此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雨的柔美与静谧,画面感极强,语言清新动人,我很喜欢。
“小径香泥软”:此句通过触觉描写春雨后的温润,意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报道】暄风SC报道
凤竹挽暄风,日出穿帘静。孤坐幽篁听风吟,遥看林中影。
摇曳一春光,百草争先省。慢看山花次第开,乍暧时还冷。
赏析:
步的苏子卜算子韵,描绘了春日山林的静谧与生机。“慢看山花次第开”细腻地捕捉了山花渐次绽放的瞬间。然而,“日出穿帘静”与“遥看林中影”略显意象重复,可精简。“孤坐幽篁听风吟”,画面感极强且极好。
【报道】苍灵SC报道
卜算子
莺燕叶下飞,鹅鸭波中漾。亭角风铃语不休,逗引孩童望。
小坐理青丝,粉蝶花裙撞。笑倚春光醉入腮,扮朵娇模样。
赏析:
这个春日游园图,很好。上片写景活泼,"亭角风铃语不休"以拟人手法活化风物,逗引视角转向童趣。下片聚焦少女情态,"笑倚春光醉入腮"虚实相生,气韵流丽。然"粉蝶花裙撞"中"撞"字,我与人私下交流,他说稍显粗硬,与通篇柔婉格调略违,我却觉得我就喜欢个撞,我特别说:就喜欢这个小鹿难撞的撞,谁说飞的蝶与裙子不能撞了?"扮朵娇模样"收束略直露,可更含蓄。全篇画面感强,物态与人物呼应自然,"风铃语不休"、"醉入腮"等句灵巧传神,足见炼字之工。赞。
凯风SC报道
凯风复南归。燕子寻春往。点水蜻蜓踏梦来,两岸花枝漾。
岁月共情长。离绪随风荡。醉里鸣弦不忍闻,独对幽窗上。
赏析:
凯风=南风。以春日归燕、蜻蜓点水勾勒出盎然生趣,又以幽窗独对的孤影收束全篇,形成明艳与落寞的对照。"两岸花枝漾"灵动鲜活,赋予视觉以涟漪般的动态美。"踏梦来"稍嫌刻意,蜻蜓点水本属实景,与虚化的"梦"境衔接略显生硬,用现在的流行说,就是太抽象了;"鸣弦"意象稍显陈旧,若能化用更新颖的听觉意象或更具感染力,仅个见。
霡霖SC报道
昔遇锁南枝,花绽人同驻。笑语轻拂枝上春,共把时光数。
今逢锁南枝,花在人何处。寂寞空枝对晚阳,泪洒相思路 。
赏析:
惭愧,也长知识了。我专门百度了锁南枝。民间曲调名。开始流行于 明 代中叶。
河南省 传唱尤盛。有两种调子:一种字句短而较零碎,一种长短夹杂。歌声不同。
该词通过今昔对比,以"锁南枝"为时空纽带,将春日欢聚与暮年孤寂巧妙勾连。"笑语轻拂枝上春"虚实相生,将笑声化为吹动花枝的春风,既呈现动态画面感,又暗喻往昔欢愉如春色易逝。惜,拂字出了。"寂寞空枝对晚阳"七字凝练,物象的"空"与时间的"晚"层层递进,将凋敝意象与生命迟暮双重叠加,极具张力。但"共把时光数"稍显刻意,"数"字对抽象时间的具象化处理稍欠自然,可酌。
奇水报到
卜算子 雨水
一夜雨声柔,一点眉心蕊。一阵甘霖向红尘,一润千山魅。
风拂柳丝垂,燕语啼春水。且待桃花成佳酿,品尽春滋味。
赏析:上片四个“一”字排开,并列结构,营造出春雨连绵的意境。 "风拂柳丝垂,燕语啼春水"二句尤为精妙,动静相宜中带着工整对仗之美。但"一点眉心蕊"稍显意象模糊,花蕊的定位与尺度把握可更精准;"一润千山魅"的"魅"字略显突兀,若作"媚"则更切合山水秀润之态。末句"品尽春滋味"将视觉盛宴升华为通感体验,堪称全篇点睛之笔,赞。
水潦SC报道
卜算子
黄云弄山郭,紫雾牵村树。竹笛吹来一霎雨,偏向牛头处。
藏也无处藏,躲也无凭据。斗笠旋覆花急遽,哪见来时路。
赏析:
"黄云弄山郭,紫雾牵村树"以拟人笔法勾画山野氤氲气象,"弄""牵"二字尤显云雾灵性。下阕急转骤雨突袭之景,"斗笠旋覆花急遽"以动态特写捕捉雨中狼狈情状,而"哪见来时路"以迷蒙收尾,余味悠长。然"紫雾"设色稍显刻意,不如"青霭"自然;"牛头处"意象突兀,是本意还是指山名?若作"溪桥处"更合田园意境;"旋覆花"本为中药名,在词中肯定不是这意象,按223的节奏读,斗笠,旋覆,应该是说雨大了起来,斗笠吹起来旋转掉地下了,“花急遽”后两字能理解,这个花在这里突然出现我就抽象了。藏也无处藏,躲也无凭据。口语化。在这里我要反驳一下泥古的学究,不能一捧打死口语化,口语化的句子用得好会托起全词的,宋黄庭坚有句“见也不得见,要近不得近”,石孝文有句“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更有蜀妓词“说盟说誓。说情说意。动便春愁满纸。多应念得脱空经,是那个、先生教底。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相思已是不曾闲,又那得、工夫咒你。”其实不管是口语化还是古朴典雅化,只要是直击人心能引共鸣的句子都是好句。
总之全词在虚实相生间完成天气骤变的戏剧性转换,颇具水墨写意之趣的。
卜算子·春韵 甘霖SC
暖律抚青枝,雨润川原梦。粒粒花苞绽绮霞,绿染田园垄。
漫步小径幽,风引春芳动。鸟唱欢歌韵满林,此景心潮弄。
赏析:上片写自然景象,下片转入个人感受。
暖律=温暖的气候。活到老学到老,纵使时常充电,但永远充不满,总有知识盲点,这不,前面学了“锁南枝”这会在学“暖律”。暖律抚青枝有拟人化。雨润川原梦,这里用“梦”来形容被雨水滋润的川原,以虚实相生笔法将农耕期盼化作诗化意象。
开篇讲了,本次侧重点讲炼字。接下来“粒粒花苞绽绮霞,绿染田园垄。”在“粒粒”这个问题上我又去找一个老大哥探讨,讲“粒粒”形容花苞是否可能大概有些不太准确,通常“粒粒”用于颗粒状的东西,比如谷物,花苞可能用“朵朵”更合适。“绽绮霞”比喻花开如彩霞,形象不错,但“粒粒”和“绽绮霞”搭配起来有点矛盾,因为“粒粒”显得小,而“绮霞”是展开的景象。 但话说回头,各花入各眼,细推敲之下,也没啥。
下片“漫步小径幽,风引春芳动。”这两句描绘了散步在幽静小径,风吹动春花的香气,画面感不错。“鸟唱欢歌韵满林,此景心潮弄。”最后一句“心潮弄”有点生硬,不太自然。
个见,纯探讨交流,结拍句改成,“心与春潮共”哩?“心共春烟重”哩?春烟重吗?这可不是拟斤两,我是想化用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的轻重辩证法,以"重"字反向描摹情感厚度,与上阕"川原梦"形成轻重对照。
【报道】惊蛰SC报道
卜算子
锦织上林花,绿暖梁园水。莫是东风爱舞筵,吹遍罗衣绮。
不在美人头,不在骚人齿。看取青禾点点生,春在牛儿尾。
赏析:上片开头“锦织上林花,绿暖梁园水。”这里用了上林苑和梁园的典故,描绘出繁花似锦、绿水温暖的春日景象。 下片“不在美人头,不在骚人齿。”转折,指出春意不在装饰或文人的笔墨中,而是“看取青禾点点生,春在牛儿尾。”这里用青禾的生长和牛儿尾巴的摆动来表现春天的生机,视角独特,富有新意。 这脑子,羡慕。
读到“春在牛儿尾”时,诚然,“春”字失律了,可那又怎么样,失就失吧,词有正格与变格,还不是人家笔走自心时的产物,这句非常生动,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春意,突然想起辛弃疾的“春在溪头荠菜花”,一样的手法。另外,“绿暖梁园水”中的“暖”字用得好,将视觉转化为触觉,增强了感染力。 鸡蛋里挑下骨头:上片七字句仅可酌,“罗衣绮”有些突兀,与前文的自然景象衔接不够紧密,显得堆砌辞藻。此外,“不在美人头,不在骚人齿。”这里的对仗可能不够工整,或者“骚人齿”表达不够清晰,需要指出。 “不入骚人纸叠”?作者可以无视我哈,从词中可窥作者才华,君当有更美好的句子。
【报道】三春SC报道
卜算子
方识越冬寒,更惜三春暖。此去江湖又一年,切莫归来晚。
前路有清波,但使人康健。花样诗词不见花,柳岸他乡燕。
赏析:
“方识越冬寒,更惜三春暖”工于时空辩证法,暗含《周易》"寒往则暑来"的哲学观,一个“惜”字一个“暖”字,极具生命热力。警句"切莫归来晚"是承《古诗十九首》游子母题而翻新吧,反正我是这样子想的,以嘱托语写尽江湖倦意。末联“花样诗词不见花”虽巧设反讽,却与“柳岸他乡燕”意象似断裂相连,一首卜算子,道出我们全场玩家的的心声。切合本场景,本场玩家,及我们多年的风云情结,赞。
【报道】青春
卜算子
香樟影渐深,日坠书山右。忽见当年粉笔痕,窗格斜阳透。
题海各浮沉,眉眼皆如旧。笑指青空雁字高,风起槐花皱。
赏析:
关于校园回忆的,充满了怀旧的情怀。全词用浅显清朗的笔触描绘了校园的景色,香樟树影随时间变深,太阳落向书山右侧,营造出半下午或是黄昏的氛围。猜一下,这里“书山”可能有双关,既指实际的书堆起来山,也指学业的压力,挺巧妙的。接下来“忽见当年粉笔痕,窗格斜阳透”,这里有我上述所说的转折起势法,“忽见”两字,说在说明作者故地重游。突然看到过去的粉笔痕迹,夕阳透过窗格,画面感很强,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且很有电影质感,
下片“题海各浮沉,眉眼皆如旧”似乎看到了当年同学,仍在题海中奋斗,眉眼依旧,保持当年的模样。最后“笑指青空雁字高,风起槐花皱”大家笑着指向天空中的雁群,风吹起槐花,形成皱纹般的涟漪。“笑指”句应该也暗含了同学们展翅高飞的理想。结尾的画面很美,但“槐花皱”可能需要斟酌,因为槐花通常小而密集,风吹动可能不会形成明显的“皱”,这个比喻是否贴切? 不过还是那句各花入各眼,美不美,哪里美,各人自知,你说皱就皱吧,找不到更好的字来替代,先就它吧。
全词很好!赞
灵泽报道
卜算子
春雨悄无声,柔抚花千树。翠柳轻扬燕子翩,芳草遮津渡。
稚子乐无边,水溅泥濡裤。笑闹奔追彩蝶忙,恰似春阳住 。
赏析:
全词展现了春雨后的自然景象,起首两句化用杜甫的“润物细无声”营造出静谧的氛围。三四句描绘生机勃勃的春景。下阕转向孩童的嬉戏,“稚子乐无边,水溅泥濡裤”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的活泼。这里说说个见,孩子们很开心,可以玩水玩泥巴,水泥巴溅起来打湿了孩子们的裤子。我们其实只要描写出孩子们玩的场景,就能自然的衬托出孩子们的样子,再者,你后面“恰心春阳住”就在说明了他们开心得不得了,脸都笑开花了像春日的阳光一样了,所以,稚子乐无边,可以不用这么写。我说说我大致的写法与思路哈:稚踩高低水,轻软泥濡裤。
最后“笑闹奔追彩蝶忙(笑闹奔追,动词用得太满了,可酌),恰似春阳住”以比喻收尾,把孩子的欢乐比作停留的春阳。 这个比喻新颖,将动态的嬉戏与静态的春阳结合,很有画面感,童趣与春雨跃然纸上。
一缕芬芳东篱重,当时也是很纠结,但没琢磨透。不知道改为“一缕芬芳东篱少”如何?
怜取相思风雨后,一字之差,改的妙,谢谢老师。
一缕芬芳东篱重,当时也是很纠结,但没琢磨透。不知道改为“一缕芬芳东篱少”如何?
怜取相思风雨后,一字之差,改的妙,谢谢老师。
亲爱,叫我楚楚就行。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哈,大家都可以来。
结合全词的中心思想及笔墨铺陈走向来说,“少”字不妥,此处歇笔用动词比较好。
曾与雪为媒,又和春风付。一缕芬芳东篱重,欲寄无凭处。
最怕被消磨,只是魂如故。怜取相思风雨妒,落寞黄泉路。
<!--EndFragment-->
==
“曾与雪为媒,又和春风付”,借自然之景隐喻情感的变迁,芬芳虽浓却无处寄托,凸显了无奈与怅惘。接着长腰句是“一缕芬芳东篱重”抛开重字不说,结合前两句意思的走向在转折,此时此刻身边东篱有一缕缕的芬芳在,在什么呢?你用了重了,其实是很直观的表达了,花开正好的意思,但诗词中多用含蓄的倒装句来表述,于是在一个字的提练上一时找不着心怡字来完成了来精准表达了,我的建议是,比如用:漫,渡。
我说说我的想法,你看是不是,能不能切合你的想法。
一缕芬芳东篱漫。。。首先我们肯定的是一缕肯定不是单一的,是一缕缕的意思。那么用漫字,凝字炼意之法,弥漫,流态,灵动性强,更能强调芬芳的扩散,与后面的欲寄无凭处,能搭配契合。
一缕芬芳东篱渡。。。用的是时空折叠之法。一是托显芬芳香气的的来回,来回的香气入了心,入了心,却此情此景又在心里藏了多少无奈,于是有了欲寄无凭处。二是自然衔接了下片结拍句“黄泉路”的意象。一个渡字,把寒梅她从东篱-到-无凭处-到-黄泉路,全部贯通。<!--EndFragment-->
<!--EndFragment-->
手拉手一起进步哈
捏捏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