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下过雨了,每天都是晴朗的日头,看多了也未免让人感到无趣。生活一如既往的继续着,大街小巷里,人们在有条不紊地忙着自己的事情,宛如一架架精密的机器正在运转。
若这时来一场雨,一切便都不同了。
街道上,没带雨伞的人们狼狈地跑着,希望趁着雨还不大的时候赶回家去;而即便是带了雨伞的,脚步却也不自禁地加快了些许:也许是家里有晒在外面的被子需要收?也许是顾念到忘带伞的孩子?
对于我来说,下雨,是一种不同于平时的体验。若是雨大,撑一纸竹伞,漫步在倾盆而下的雨中,听着雨击打在伞面上的声音,滴滴答答,不绝于耳。而若是雨不大,干脆连伞都不用,直接在微微湿润的空气中行走着,任丝丝绵绵的细雨滴在我的脸颊,或者顺着头发流淌到脖子里,带来阵阵凉意。
朋友们总是很奇怪,他们想不清楚为什么我这么喜爱下雨,明明下雨带来的并非是感官上的舒适,恰恰相反,淋得有些湿漉漉的头发,能拧出水来的衣服,都足以令人感到烦躁。
我被朋友说得默然,似乎我自己也弄不清楚,究竟为什么对雨情有独钟。但回家之后细细想来,却又不禁莞尔。
说起来,中国的文人大多是喜欢雨的。很奇怪不是吗,明明在下雨的时候,人们做什么都似乎没有往常便利,连出行都要携上雨具。而大一点的活动更是只能延期进行了。别说古时候了,就是现在,运动会或者露天音乐会,不也得挑一个晴朗的、风和日丽的日子吗?
更不用说那些出远门的游子了,遇上阴雨连绵的天气,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道路变得泥泞,视野也因为雨水而模糊起来,就连拉车的马儿,在雨天行走时,它的速度也要慢上不少。
这样麻烦的雨,为什么总会受到文人的青睐呢?而对比起来,一直给予人们方便的晴天,却几乎没有被人歌颂过,赞扬过。
我想,大概是因为雨天可以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会吧。平时的晴朗天气,人们总是在忙碌着,而到了雨天,总算是可以放松一些了。换而言之,下雨的时候,能够彰显出更为真实的自我,而非平日里忙忙碌碌,甚至于迷失在日常烦扰里的自己。雨天,总是悠闲的。苏东坡说:“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连坡仙都盼望着来一场雨,好舒舒服服地在虚堂里卧上一天,何况是我辈,自然是希望多来几场雨,好名正言顺地偷个懒。
一般来说,文人写雨,大多数都是一股悲伤凄惨的调子。这固然是因为静下来了,难免会胡思乱想,而中国的文人,又大多数都是一群想法偏于悲观的生物。所谓伤春悲秋,看花开想到花易落,观叶落想到人已老。但雨本身孤独清冷的特性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缠缠绵绵淅淅沥沥的雨,本身就好似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愁绪。所以“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所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古典诗文之中,雨和愁几乎是一直伴随着彼此,不离不弃。
更何况,在我国大多数地方,相对于晴天来说,雨本身便是少有的,稀奇的。物以稀为贵嘛,看够了艳阳天,看够了晴朗的天色,蓝天白云,自然也希望着来一场雨,给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带来几许不一样的新鲜。
窗外,天暗下来了,风也慢慢吹起来了,要下雨了呢。我放下手中的笔,快步走出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