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中常这样的奇遇:初出茅庐的主角在机缘巧合之下受到高人指点,或者得到一本武林秘籍,从此武功大进,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这种情节相当俗套但又很有必要,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经历吗?
上大学期间,有一门课的期末作业是写给定书目的读后感。在一列书名中,有一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娱乐至死》。这实在是一个很有噱头的名字,就这样,我认识了那个叫做尼尔·波兹曼的老头,得到了一本通往真实世界的“秘籍”。
“娱乐至死”这个词放在今天,很多人并不陌生,不少现象都可以用“娱乐至死”来解释,但是人们未必知道这个词的出处,以及它背后令人战栗的涵义。
总的来说,这本书告诉我们媒介是一种隐喻,我们在一个隐喻的世界中生存,既然是隐喻,就和本体有差距,所以人们了解的真相未必是真正的真相。
至于娱乐本身,它的本意是给人带来快乐和愉悦,但是在娱乐中,人们忘记痛苦的本质,背叛思考。从此人们不再担心如何对抗虚无,只要快乐就好。
《娱乐至死》这种论述性的文章就像冗长的论文,仅凭一个摘要就可通览整个文章,精华只占1%,剩下的99%都是举例论证。所以我仅仅看了前两章,就没有再看下去。
就比如读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只要看了开篇那句“世界是我的表象”,就可以无限接近叔本华的理论核心: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无的,因为虚无,所以归根结底是悲观的。
叔本华没有活着看到电视的诞生,更没有读到《娱乐至死》这本书,在“娱乐至死”的背景下,叔本华的悲伤要再添一层,那就是,世界不一定是“我”的表象,也可能是媒体炮制出的表象。真是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娱乐至死》的出现,让我这个本来就跟不上时代的人更与时代脱节,一切让人沉迷的事物,我都对其敬而远之。一切让人瞠目结舌的爆料,我都对其冷眼旁观。因为你不知道这些事情到底是你想知道,还是他人故意让你知道。
人活着当然是为了快乐,但不能只有快乐。这是很微妙的情境,正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当娱乐和冷静思考不能兼容,就要舍弃其中一个。
时刻提醒自己,清醒虽然痛苦,但是真实。拒人于千里之外未必是高冷,也是一种独善其身。于是终于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异类。
喝醉的人不言醉,被蒙蔽的人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口口声声想要做自己,却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只能成为时代背景下稍显任性的傀儡。
迷失于真相,沉溺于娱乐,不正是当代人的真实写照吗?“佛系”、“葛优瘫”让人们停下前进的脚步,安慰自己谁的人生也不过如此。追星、刷剧让人们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成就之上,这种替代的满足可以治愈生活中的一切鸡毛蒜皮。
两次科技革命,解放了人的双手和思想,无数的奇葩在思想花园中绽放。而后续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后果,与此前恰恰相反。
21世纪,信息时代来临,却再没有什么振聋发聩的呐喊,也再没有出现引领历史潮流的思想家。霍金离世,巨星陨落,最后的传奇轰然落幕。
人类对世界的探索还在继续,但它的成果终将只由少数人占有。大多数的人们,连同无名小卒本卒,都会在这个充斥着娱乐的世界或主动或被动地狂欢,直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