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美,留存于景,也留存于文。说起秋,便想到诗佛王维的那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以景寓情,妙哉妙哉。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是谁带来了秋的问候?是风,是雨,还是山,亦或是河?我想,应是秋风吹落了山上的树叶,亦是秋雨寒凉了河水的温度。
起首寒山一词便交待了季节。只一个寒字,便能令人想起萧瑟的秋风,它吹过山野,吹凉了一个季节。在阵阵秋风中,群山也渐渐萧瑟下来,郁郁葱葱的群山变得沉寂与苍翠。这样的秋,恰是登山远眺的好时节。
不由得忆起那年秋来时登山的情景。虽说是山,其实只是一个小土丘,不过看着不起眼,爬起来却也颇费一番力气。于是一路气喘吁吁往上,竟忽略了沿途的美景。幸好于家中时,常会往远处眺望,且山间的花草树木总觉已司空见惯,就如同老友般亲切,自然少了许多惊艳之感。沿着山路兜兜转转,峰回路转时,忽然一阵秋风掠过,虽带着些微的凉意,但到底尚是孟秋,这阵秋风过后,只觉全身清爽,眼前也是一亮,猛抬头间,竟已到了山顶。
自家中眺望时,并不以为意,只觉远处不过是丘陵地貌似的起伏。可及至来到山顶,始明了山毕竟是山。如若要了解山,最佳之法便是亲自入山,待登高远眺时,方才知晓,家中所见所得不过是一隅之见。
山的存在,对于居住于钢筋水泥城市里的人来说太过重要。城市依傍着山,山环抱着城市。如若没有山,城中的人要如何才能感知季节的交替变换呢?是以,走进山,亲身去感知秋天,让大自然抚慰因久居城市而麻木的心灵,如此,方不负山的存在。
有山必有水。秋天的溪流安静而寒凉,它从来处顺势而下,去往该去之处。山间静谧,秋风瑟瑟,日出日落,不过如此。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说起蝉,便能联想起燥热的夏。蝉的生命只有短短一个夏季,秋来时,草木尚且知秋,何况在地底下蛰伏十几年只求一个夏天的蝉呢。蝉鸣凄凄,更衬得这秋色愈加的沉郁。
儿时,每每于夏季里听到此起彼伏的蝉鸣声,便觉得难以忍耐。及至年岁渐长,方才知晓蝉之不易,于是,这份忍耐慢慢变长变宽。怜惜蝉,皆因读懂了时光的短暂与不可回。
临风这个词,妙在临字,若用迎字便少了几分雅致。秋日里的风,尤以孟秋时为佳,将寒未寒之际,风是温柔的。等到了季秋,风便格外凛冽起来,拂于面上时,刮得生疼。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整首诗里,最喜欢的便是这句,短短十个字描绘出的风景使人心向往之,眼前就似浮现出一幅山水画卷,落日余晖,陌上孤烟,美不胜收。
犹记《红楼梦》里香菱学诗时,与黛玉对这句诗有过讨论。香菱被人牙子卖给恶少薛蟠,上京路上,在渡口看到这番景色。若换了别人,惊惧遭遇,担心前途,哪里还有心思欣赏风景。可偏偏香菱不同,她与黛玉一样,是天生的诗人,所见皆诗。大抵于她而言,诗便是她的精神家园,而这,就是诗的魅力。
若说秋季的落日与别季有何不同,大概是秋风萧瑟下,秋水渐凉,群山苍翠,少了春夏的热闹,开始显出孤寂来。此刻夕阳残照,余晖浸入水中,倒令人联想起白居易的那句“半江瑟瑟半江红”来。本是萧瑟孤寂之感,却又被远处的烟火带回人间。炊烟袅袅,升至半空,今夜该无风亦无忧。
彼时的风景我只能通过想象,时至如今,于秋日登高远眺时,所见是远处的城市里,路灯正逐渐点亮,夜幕下,白日平凡的街道仿若璀璨的天上街市。若是王维看了此景,不知又会写出怎样的诗句来。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读到此句时,不免想起曹操的那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又会念一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古人好酒,酒醉多狂歌。狂士风度,尽在短短十字里。
王维与裴迪,住在辋川时,饮酒作诗,携手同游。二人之间的情谊之深,大抵于一本《辋川集》里可见一斑。王维对裴迪的影响应是极深的,即便裴迪在才华上逊于王维甚多,却并未影响到二人之间的相交。以诗唱和,是何等的文雅与有趣。我很感激王维与裴迪之间的相遇,无它,皆因此后佳作流传,才能有我今日一读。
如此,寂静的秋夜里,不若与我一起,静煮一壶茶,闲赏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