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和灵感往往是一瞬间的事,就像现在,我并不在乎过去的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更别提从中挑出几件来谈一谈了。但又确实需要写点什么。
2018年我读完了七本书,我无法很好的写出关于它们的读后感,也说不清它们在我身上起到了什么作用。《战争与和平》、《四世同堂》、《浮生六记》、《城南旧事》、《城堡》和《变形记》、一卷《资治通鉴》、《安娜卡列尼娜》。我仿佛一头饥饿的杂食动物,以为囫囵吞枣般把这些除了留名青史外看似毫无联系的书看完后就能填饱虚荣的大胃口。我更加无知和茫然了。
所幸的是,从年初的《战争与和平》开始,从看到皮埃尔别祖霍夫的转变开始,我如梦初醒般改变了阅读的目的。这样看来,过去十几年里我看过的书,都不如今年看的多。
不管《战争与和平》中的俄法战争多么惨烈,我注意到的是皮埃尔身上真实的性格缺点和浑然一体的英雄气概;而《四世同堂》,几乎没有描写任何战争场面,却让我看到了真正的战争;沈复是个渣男,在我看来《浮生六记》名过其实;《城南旧事》中看不到年代的动荡,有的是渺小而伟大的人性;卡夫卡;阅读历史让我前所未有的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自己的民族;《安娜卡列尼娜》,我理解不了其中或许存在的隐喻,只是里面的每个角色都是如此的细腻、鲜活和真实,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文笔和格局令人叹为观止。
姑且就把这看完这七本书后的感慨当做是发生的七件事吧。
夏天的时候,我认识一个人,她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电影,它们数量之大,远远不是只要弥补我们之间三年的年龄差距就能弥补到我身上来的。她看电影,从豆瓣TOP250开始看,从第一部看到最后一部,然后开始找小众电影;她读书,读那些我听过的和没听过名字的作者的书。
我敬佩她。可久而久之,我发现她身上一个致命的很可能我也有的缺点——她谈论的每一本书,每一部电影,她的每一个观点,不过只是照搬作者或是导演写在纸上和台词里的观点;而她自己的观点永远只有一个契合她本身的观点——丧。
那一刻,我意识到了客观、独立的思考的重要性。我们开始分道扬镳,但我依旧佩服她。
而关于我自己,当我发现,社会的规律,人性的规律,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律等等这些规律,在书中都有迹可循并已被我领略过时,我便变得骄傲自满,和惺惺作态的孤僻。我把自己边缘化了。这是一件可怕又悲哀的事,滑稽的是,我能从托尔斯泰的书中找出这样的影子。但那些人最后都升华了。
2018年我读过的最喜欢的话大概就是: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清楚生活的本质,依旧热爱生活。我努力朝着它前进,可我还没看清生活的本质,也不够热爱生活。就像列文,前一秒感受到了灵魂的升华,下定了改头换面的决心,后一秒又陷入到令自己厌恶的情绪中。
而我想表达的是,在目前的我眼里,当我回忆过往的时候,如果要把记忆中的事和情绪分成七份,那它们只会是平均、平等且一模一样的七份。我感激它们,就像我感激明天将是个晴天一样。
发现你中了托尔斯泰的毒
这时候还能看这么多书,还能看这个种类的书,值得人饮佩的。
几年前逛书店时,看到一个刚放假的高中女生去买了一套四本的《暮光之城》,当时还很讶异于她居然没迷上电影而是选择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