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越发相信,发生在年少时的事情往往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那种不经意的场景,会在很多年以后,萦绕你的梦境。
暮春或是初夏的午后,年幼的我放学归来,从公交站走回家。临街的商铺门口有一排高高的台阶,我便时常有节奏地或登上或走下台阶。直至现在,我对那条街还有清晰的记忆,闭上眼,过去近在眼前。
那排商铺中有个小超市,超市的音响里会播放很多怀旧歌曲。少年不识愁滋味,却知道那种旋律颇为“怀旧”,因为那时候我们听的都是周杰伦、林俊杰、蔡依林、张韶涵等歌手的歌曲,节奏感强,旋律也很有辨识度。
21世纪的前10年,一切都是异彩纷呈的样子,华语乐坛、中国风、韩流、欧美……不得不说,我的耳朵很幸福。所以听着孟庭苇那种来自上个世纪的歌曲,我是喜欢不起来的。确切地来讲,这首发行于1993年的歌比我还要年长一些。不过这首歌的前奏倒是很像《西游记后传》的主题曲《相思》,也有点像另一个电视剧主题曲《原谅我过去不懂》。记得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就是《原谅我过去不懂》。我并不好奇或担忧未来,却总是感叹过去是一个解不开的谜。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喜欢回忆向的命题。
到现在,我已经很久没有回去过,但梦里的我依然把那里当做我的家。它没有电梯,也没有地下车库,所以显得逼仄、拥挤。但它却是我梦开始的地方,在那里我度过了自己的小学、初中时光。高考以后还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回去小住几天。
所以现在年近30岁的我听到这首便利店常常播放的歌时,就会一点点回想起自己10岁、13岁、15岁的时候。恍然间时间的脚步飞快,把曾经稚嫩的身影甩在身后。
有人说宇宙是一个巨大的全息投影,或许回忆也是,甚至当下也是。一段熟悉的旋律,一个熟悉的人,一件熟悉的物件,很容易地就成为一把穿越时光的钥匙,让过去模糊的投影重现。
我一直比较喜欢欢快的旋律,而不再乎演唱者的嗓音究竟如何。我总觉得,音乐对于我来说,情绪>旋律>歌词>歌手。很多时候我只记得一首歌好听,却不知道歌手是谁。在我这样的听者面前,他们一个个被迫隐去了名字。
我喜欢听故事,也一直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与小说和诗歌比起来,我明显偏爱散文这种文体,因为它是真实的,真实到可以顺着文字去感受作者的呼吸和思绪,当一篇文章被解构为几道阅读理解时,我们仿佛踏上了一艘忒修斯之船。每一字每一句都来自原文,但是背后的答案可能远远背离创作的初衷。
所以这个世界上,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又是不重要的呢?
被替换零件的忒修斯之船,依然能到达理想的中的彼岸,但是当它看到海边燃烧的夕阳和飞舞的海鸥时,心底是否还能回忆起当初驶离海港的雀跃和激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3-5-7 14:40:12编辑过]
什么是重要的,什么不是重要的呢——看到这一问,忽然让我觉得心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