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奶奶讲了个故事给我听,故事的大意:村里有一小孩,调皮捣蛋且恶作剧不断,在恶作剧中,把自己的快乐寄托在他人狼狈痛苦的前提上。某日小孩子爬上一棵有行人路过的小树朝下拉尿。第一个行人给小孩把尿拉到头上的时候,当场气得半死,在树下凶神恶煞地把小孩骂了一顿,最后顾及身份,发泄一番后,愠然离去。小孩见到行人被尿后在树下气的上窜下跳最终又拿他没办法的样子,快乐之极;有了第一次便有了小孩第二次实施此恶作剧取乐。第二个行人被小孩在树上尿后,见小孩嚣张又得意的神情,思索了片刻,笑嘻嘻地叫小孩下来,还递给他几颗糖果,对小孩说:“你这样做没什么的,你看,叔叔给你拉得满头是尿,一点都不生气,还挺开心的”。小孩见到行人不仅不责骂他还鼓励他的行为,奖励了糖果,更加坚定了小孩树上尿人取乐此一行为;后来,小孩如愿地尿上第三个行人。被尿得满身尿腥味浑身湿透的第三个行为,顿时失去应有的理智。一边在树下咆哮,一边找石头砸向树上的小孩泄气。小孩人树上闪躲石头时不小心摔到了地面上,不幸的是摔下时头部撞到了石块一命归西。
年幼时,对于奶奶讲的这个故事的目的懵懵懂懂。奶奶想要通过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什么呢?当时她没有说出来,我听后也不大懂。隐隐约约中,好像要告诉我,不要再那么淘皮、捣蛋,不要做出那些不道德的恶作剧为家里人添麻烦。
长大后,我终于懂了!奶奶是要我做第四个行人,在现实中,不要像第一个行人那样,不看事物的本质,仅凭表象乱发牢骚,发泄不满;也不要像第三个行人,凡事不三思而后行,行事鲁莽冲动,不计后果,最后害人害已;更不要像第二个行人,整日搬弄是非,玩借刀杀人的把戏,尽做害人不利已之事。假如有第四个行人从那经过,他不会像前三个行人那样对待小孩,他会对小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导小孩什么对错、什么是善恶,什么行为可为、什么行为不可为,他不会放任一个无知的小生命走向坠落。
神州大地上,有多少“卖血”供子求学的伟大父母?泱泱华夏,又有多少为拯救他人生命抑或灵魂的无名英雄默默谱写一曲浩气回荡的赞歌呢?城市的一角,谁会发现那一颗颗坚守着“诚信”、“良知”......一方“净土”的头颅呢?一转身间,也许我们手中还余留他人“玫瑰”的遗香,但有多少赠予者的身影,在纷扰的人河里,平凡得在擦身之肩后被遗忘。
现在的社会,好像爱心、良知、诚信和纯朴的民风都渐渐地离我们而去。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睁大眼睛,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就会发现,第四个行人就那样平凡地活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常常让私欲蒙蔽了理智的灵光,没有感受到他的存在。
我懂了,我想向天上的奶奶说:“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做第四个行人的”!即使奶奶永远也听不到我现在想跟她说的话!
第二个行人有病。
第一个行人比较正常。做坏事要付出代价的。
其实第四个行人很难的,这个人应该是他的父母。
孩子就是棵树,长成什么样子,取决于身边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