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学书法,就听老师说过,天下行书第一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第二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是苏东坡的《寒食帖》。特别是《兰亭集序》,凡习行书者,莫不依此为临写范文。
学书法半途荒废,但在当时,“天下行书第一”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初看《兰亭集序》就喜欢,少年时代最是中意这样的繁花着锦、烈火烹油。虽然原稿已失,但字里行间风流雅士聚会之盛况,淋漓在目,再现了那个年代的血脉精髓和声音色彩。
然而前文的一切美好与繁盛,都是在给曲终人散作铺垫。直至他笔锋一转: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成陈迹。
那时便觉王羲之是个极度的悲观主义者,并深以为然。直到两年前重读《兰亭集序》,我仍有这样的感慨:
这春日山中的暖风和花朵,会消失的;这流水上浮着的酒香,会消失的;这歌声笑声诗声,会消失的;这喷薄的ji情和灵感,都会消失的。一切此刻都成过往,一切过往都是陈迹,而一切陈迹,都是写满诗的纸被风干,泛黄、破碎,扬成灰……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正因如此,他才在冰与火的碰撞中写下这篇序言,他想把风雅和美好留住,把浪漫唯美、博大丰满的情怀和风骨留住。他想留住的这一切,随着薄薄的纸张,流转过一千七百多年,成为历史文化长河里的永恒。
他的悲观,是为积极的入世做铺垫。读的时候,我的心里亦有ji情鼓荡,我也曾有这样的感叹:
有些人和事,有些美好,只要经历过,就是永恒。这样,我才有理由用这时刻奔赴腐朽的身体和心灵,如火一般坚定而绝望地,热爱这个世界,热爱你。
随着年龄的增长,热爱的东西,会有时日流转而情绪随之变幻的感觉,就像晨起面对蓬勃热烈的旭日会豪情陡生,暮色中远送漫天的夕阳又会感慨万千。那是因为人经历的生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生命的底色亦会因风霜雪雨甚至是一草一木的兴衰而变得厚重而多彩。
少年时并不能耐心读下去的《寒食帖》,而今读了再读。读出泪与血,尘与土。
公元1079年,历经一百三十天“乌台诗狱”的苏轼,带着满身伤痕和支离破碎的心,踏着残雪走向他的新生。
收留苏轼的,是远在大江之湄的一个萧索小城:黄州。公元1082年,“天下行书第三”《寒食帖》在这里诞生。
与《兰亭集序》中和风煦日、曲水流觞、名流雅士争相吟咏的旖旎画卷不同,从《寒食帖》里走出来的苏轼,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瘦骨嶙峋、饱尝农事艰辛与人生苦涩的流放诗人。
黄州城东荒废的坡地,给了苏轼果腹养家的物质基础,也给了他“东坡居士”的雅号。从此在这块荒芜的土地上,他开始艰辛的劳作。
高尚的人,不为权贵摧眉折腰,便注定了要为“五斗米”折腰。我虽五谷不分,但读过《悯农》,知晓农作之艰辛,当不似陶渊明笔下“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那般诗情画意。苏轼在他的东坡地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他的汗水滴在地里,浇灌出平和、淡然,甚至是喜悦的果实。
他用艰辛的劳作萃取大自然的精华,抚慰碌碌饥肠。但他并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饥饿的不只是皮囊,还有他深厚而广阔的精神世界。
空虚漫长的夜,用什么去填充呢?如同我们今日读圣贤书一样,苏轼也喜欢与古人对话,一遍一遍读写他仰慕的文章。
性情明彻、质朴旷达之人,哪怕隔着历史厚重的大门,堆砌着七个世纪的尘埃,他们的心意都是相通的。他们都爱诗、爱酒、爱自然、爱生命,他们都在痛不欲生后顿悟,遵从本心,绝境重生,达到人生和文学艺术的高峰。
苏轼仰慕之人,就是陶渊明。
夜不能寐的时候,思绪激荡的时候,他一遍遍抄写《归去来兮辞》,他觉得“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尝遍世态炎凉、顿悟人生真谛的清醒者,只有陶渊明,是为自己的知己。
经历了重重苦难涅槃重生的苏轼明白,有一种文字,不是为上书朝廷而写,而是为本心而写。它更朴素、更真实、更干净、更透明。他的经历,他思想的变化、精神的升华,都浓缩在词和字里,而今看来,虽远隔千载,仍脉络清晰。
《寒食帖》就是在这个时候敲开历史的大门。
惜春、苦雨、偷负;病少年、头已白;君门、坟墓,哭途穷、如死灰。
于书法一处,我是门外汉,所以结合诸多名家的看法来说,初看《寒食帖》,诗意苦涩,幽转低徊,在他三千多首诗作里并非佳作,但作为书法作品,相比于《兰亭集序》的自在随性,云淡风轻,《寒食帖》的意象更丰满浑厚、淋漓多姿,力透纸背,使之成为千古名作。
而今再读《寒食帖》,我明白,苏轼从一个志存高远、春风得意的大学士,到锒铛入狱被贬黄州,期间所受的折磨、屈辱、悲愤,与其说是经过时间的抚慰,不如说是经过风吹日晒雨淋,经过大自然的磨砺,使他渐趋平静、平和。
在写下《寒食帖》那一年,苏轼还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这两日,为了写这个小作文,我又读了苏轼的诗词。那些字句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一字一句,是竹叶清风、一蓑烟雨的寻常人间;是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的豪情率性;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超然和洒脱。
一个人的高贵,不是体现在惊世骇俗,而是体现为荣辱不惊、安然自立,在历经风雨后,平静、坦荡、湿润。他给后人留下的,不是华丽的辞藻,虚幻缥缈的历史,是质朴而强大的生命力度,不朽的精神风骨。
我想,人们春风得意的时候,或许不会想起读苏轼的诗词,它可能不会助你快马加鞭。但是,失意落魄的时候,无妨去读一读,写一写。回看历史,或许你会在某一个场景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2024年4月30日
你好好吃饭,然后
准备明天放假
我去休息了
感觉四月底的主题就是:写作业
他的思想深受魏晋玄学的影响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如你所言,他看似是个极度悲观主义者
在繁华盛景之时,已然望见极致后的萧条
但万事万物,从来没有绝对
没有绝对的瞬间与永恒
没有绝对的快乐与悲伤
所谓乐到极致是悲,盛到极致是衰
整篇兰亭集序,从平静到激越,复归于平静
其实它能让人产生的不一定都是消极,还有哲理思辨
让后人进一步深入地去探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并产生一种去珍惜时间,去珍爱生命的思考
有些人和事,有些美好,只要经历过,就是永恒。
这样,我才有理由用这时刻奔赴腐朽的身体和心灵,
如火一般坚定而绝望地,热爱这个世界,热爱你。
---------最喜这段。其实你已然做到了
看了你关于苏轼寒食帖的相关背景
忽然就联想到唐朝诗人李白和杜甫,
盛唐时期的李白,文章充满了飘逸之美
故被称为“浪漫主义诗人”,
而生活在唐朝末期的杜甫,因为经历太多失意,
一生穷困潦倒,很多作品都带了沉郁悲凉之色。
文字是一个人标签,所谓的风格,
其实浓缩了历史背景,性格特点
这篇文读得很慢,引起很多共鸣,胡言乱语一番
他的思想深受魏晋玄学的影响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如你所言,他看似是个极度悲观主义者
在繁华盛景之时,已然望见极致后的萧条
但万事万物,从来没有绝对
没有绝对的瞬间与永恒
没有绝对的快乐与悲伤
所谓乐到极致是悲,盛到极致是衰
整篇兰亭集序,从平静到激越,复归于平静
其实它能让人产生的不一定都是消极,还有哲理思辨
让后人进一步深入地去探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并产生一种去珍惜时间,去珍爱生命的思考
有些人和事,有些美好,只要经历过,就是永恒。
这样,我才有理由用这时刻奔赴腐朽的身体和心灵,
如火一般坚定而绝望地,热爱这个世界,热爱你。
---------最喜这段。其实你已然做到了
看了你关于苏轼寒食帖的相关背景
忽然就联想到唐朝诗人李白和杜甫,
盛唐时期的李白,文章充满了飘逸之美
故被称为“浪漫主义诗人”,
而生活在唐朝末期的杜甫,因为经历太多失意,
一生穷困潦倒,很多作品都带了沉郁悲凉之色。
文字是一个人标签,所谓的风格,
其实浓缩了历史背景,性格特点
这篇文读得很慢,引起很多共鸣,胡言乱语一番
写这么好,怎么也得送朵花